在这场疫情防控战中,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不断展现出在疫情监测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方面的攻关作用,同时也为疫情期间人们的正常生活,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阿里云、腾讯云、以及刚刚在科创板上市的UCloud优刻得,用云计算、大数据、AI发起了一场云端的科技战疫。
云端战疫,为战疫行动提供IT动能
1月20日刚刚科创板上市的中立云计算UCloud优刻得,刚一敲完锣就遇到了疫情的突发情况,在大年初三的春节假期中,UCloud优刻得紧急发布声明:对疫情相关的紧急救助项目提供免费云资源服务。包括但不限于:政务信息同步,医疗信息同步,免费教育资源提供,在线医疗、物流、援助信息撮合、寻人系统等。
在这场“云端战疫”中,阿里云全面开放技术能力,免费提供钉钉、宜搭、Teambition等工具帮助生态伙伴尽快复工复产;取消返佣门槛、提供代金券支持、免抽佣等方式,缓解伙伴经营压力;同时推出在线课堂解决方案,帮助更多的合作伙伴共同赋能用户。
疫情期间,各类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加速进行,如教育信息化、医疗信息化、线上线下融合零售、物资溯源和跟踪、政府公共信息资源开放等;电商外卖、在线教育、在线医疗、在线阅读等,继续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支撑。这背后离不开作为数字社会基础设施的云计算的支持。
由于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弱,更易受到环境冲击,不少云计算厂商想中小企业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2月14日,华为云与UCloud优刻得同时宣布,在疫情期间为符合扶持条件的中小企业,提供免费云计算资源及各项复工支持。
疫情突发对教育行业也带来巨大影响。教育部及各地教育局纷纷下发通知开展在线教学,大批教育机构也及时响应“停课不停学”的号召,推出了针对疫情的线上教学解决方案及免费公益课程。
比如一起教育科技、小禾科技、百家云、晓羊集团等教育平台,通过线上整合相关的教育资源,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针对全国中小学乃至教培机构搭建了免费的网络直播学习平台,为师生提供丰富多样、可自主选择的优质网络直播课程。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UCloud优刻得等云厂商们也纷纷开足马力,力求做好在线教育发展背后的“云底座”
2月17日,为配合做好新冠肺炎防控工作,教育部利用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和中国教育电视台提供优质学习资源,服务学生居家学习。该项目由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阿里云、百度智能云、网宿科技、华为技术等公司提供支持。成为云计算抗疫的国家级重点项目。
大数据分析疫情走向,助力精准防疫
根据《中国地方政府数据开放报告(2019年下半年)》,截至2019上半年,内地已有102个地级以上地方政府推出了数据开放平台。在疫情防控中,大数据排查、人口流动监测等手段得到运用,甄别谣言、舆情感知等需求也持续上升。
山东省公安部门应用UCloud优刻得的安全屋技术,辅助排查疫情重点地区往来人员信息。安全屋技术实现了数据使用权和所有权分离,支持公安多领域数据联合查询、地市数据与省厅数据碰撞等灵活的数据碰撞和精准分析场景。
目前,安全屋数据共享系统提供统一通用信息查询,包含全省铁路及航空旅客的批量查询,以及定制化的重点人员信息查询。例如按时间范围和起点终点组合查询来往该省的旅客信息,在最近的疫情处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经此一役,预计相关大数据应用领域的建设有望加快,并通过物联网、人工智能的技术手段,共同提升管理效率、降低人员成本;政府公共信息资源开放等大数据应用领域建设进度有望加快。
AI开放算力支持战疫,提高防病效率
人工智能的三要素,分别是算法、算力、大数据。而在此次战“疫”的过程中,国内的互联网厂商纷纷将最新的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免费向疫区开放并亲自部署,也让人们对于病毒的诊断效率更上一层楼。
在春节期间,百度、阿里巴巴相继宣布将开放病毒结构测序的相关算法与算力,通过人工智能的能力赋能医疗,为抗击疫情贡献力量。
1月31日,百度研究院宣布将线性时间算法 LinearFold 以及世界上现有最快的RNA结构预测网站向,将向各基因检测机构、防疫中心及全世界科学研究中心免费开放。利用该算法,可将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的全基因组二级结构预测从55 分钟缩短至27秒,测序效率提升120倍,大大节省了等待时间。
阿里云与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GHDDI合作开发了AI药物研发和大数据平台,对SARS/MERS等冠状病毒历史药物研发进行数据挖掘与集成,并开放相关临床前和数据资源,计算靶点和药物分子性质,实时跟进并公布新型冠状病毒最新科研动态,为科研和医疗工作者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持。
上海德拓信息(DATATOM)通过AI技术,对全国各地未来疫情走势进行监控预测,不仅能看到每天全国确诊增加人数预测,还能进一步了解31个省市及港澳台地区的疫情预测情况。而UCloud优刻得为该项目提供了免费的云计算资源,以高性能云主机和大带宽支持AI疫情监控工作。
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在疫情监测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资源调配等方面,已经发挥科技战疫作用;在疫情结束后,也将推动实体经济朝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降低疫情带来的影响,用科技力量助力中国经济和社会进一步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