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课外辅导这件事,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家长不能期待它是一个“魔法药方”——面对不爱学习的孩子,只要给安排上能力范围内最好的补课课程或老师,一切就迎刃而解了。“有张有弛,压力均摊”,这是刘君老师总结出来的补习时间点的精髓。
【本专栏系硅谷教育机构 7EDU 创始人刘君在钛媒体开设的独家专栏,专注于赴美留学行业和教育方法论。】
钛媒体注:本文系钛媒体「赴美留学谈」独家专栏的第十篇,关注作者「刘君老师」即可订阅专栏更新。作者刘君老师同时也是“钛刻专家”平台上首批入驻专家。
上一篇专栏链接:《赴美留学第九谈:解析美大学升学“逆境加分”系统,追求学区房会弄巧成拙吗?》
2020年春节以来,全国的孩子们,都猝不及防地陷入了一场漫长假期——随着新冠疫情爆发,全国各个省市的公立学校、课外补课机构或是停课,或是转为线上教学。
除了公立学校在春季学期开学后安排的线上课程,还有家长来犹豫地问我这个问题:孩子好像还能跟得上、也还有时间,需要给他补课“加餐”吗?
这和我从业十七年、家长在寒暑假时向我讲述的困扰几乎如出一辙,毕竟难得有大块的空闲时间,想象中其他孩子都在奋发向上,自己的娃如果在家瞎玩,总有一种心慌的感觉。
其实,该不该给孩子补课,并没有一个非黑即白的答案。在这篇专栏里,我想聊一聊在我看来,如何帮助孩子,课外辅导的价值在哪里,又应该如何做决定、做选择,供广大家长参考。
从课程到思维,关注孩子的变化
课外辅导这件事,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家长不能期待它是一个“魔法药方”——面对不爱学习的孩子,只要给安排上能力范围内最好的补课课程或老师,一切就迎刃而解了。
首先,家长必须要了解自己孩子的性格和适应的学习方法:有的孩子喜欢独立解决问题,有的孩子觉得以小组模式学习自己更有干劲;有的孩子挺聪明但缺乏耐心,有的孩子需要点拨一下方向……这些不仅仅有关补课与否、应当选择什么样的课程,更需要家长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去观察,并且做出相应的调整。
就我过去的教学经验,学生犯错有时是因为逻辑思考能力有欠缺,有时是对语义理解上有问题,不一而足,假如仅仅关注犯错的“果”,不去追寻犯错的“因”,那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很难帮到孩子。
我曾经遇到一个学生,找到我时,他在各种机构已经刷了大量的题,在家也是沉浸题海。她母亲带他找到我,是因为她不管做了多少真题,还是有一部分题目会犯错。我在看完她做的这些题以后,第一句话就是:“打住,不要再做题了”。
这个孩子在学校参加辩论队,思维敏捷,我和她沟通、评估过后发现,恰恰是因为她在辩论方面的能力,让她在读题干时总是“多想一步”,自己就能想出两个对立的观点,或者说觉得每一个答案都不够严谨,哪个都不对,最终反而影响了她答题。在提醒她这一点后,她抓住题目本质的能力迅速提高了,能够以更客观的角度去看待题目,甚至跟我反馈说,她通过这件事情意识到了辩论对自己多方面的影响,现在除了学习方面,生活方面也反思了是否有过于追求“正确”和逞口舌之快的时候,和父母的关系也缓和了不少。
其次,家长需要对自己孩子的状态有一个合理的认知。比如孩子过去属于平均水平线以下,那么就算花了额外的时间去补课,也不要对孩子有不切实际的期望,而是需要及时地鼓励,并且和孩子沟通这些额外课程是否真正带来了收获。
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并且明白补习能够帮助到孩子哪些方面的时候,家长可能又会发愁,到底应该什么时候开始呢?
有张有弛,压力均摊
这八个字,就是我总结出来补习的时间点的精髓。
这意味着,既不能让孩子一路玩一直到最后时再加码冲刺,也不能从一开始就高压补习,压榨孩子所有的课余时间。
我曾经有一个学生,九年级刚来时,觉得开始补习太早了,根本不需要。我当时提建议,阅读部分已经可以开始加强。孩子觉得学校有很多书读、作业很多,后来等到十年级下才开始,是因为SAT第一次没有考好,申请夏校出现了问题。于是10、11年级就非常地紧张。
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更适合的是把压力和需要完成的任务平均分布到整个高中四年来完成,以一种从容的状态去往下进行。
我的建议是,根据孩子的需求,从最初就选择合理的方式进行课外辅导,根据课程的进度做调整。
比如我之前的一个学生,我从8年级开始教他。当时他所在的学校没有一部分AP课程,但是他想学医学方向,所以我建议他提前在外面修了AP生物课程。另外因为8年级就开始准备阅读,所以在后期的SAT备考中,他只用了1个月就考出了1580的好成绩。
11年级时,他开始上AP美国历史课,也是因为提前安排,阅读了美国历史相关的书籍,这门让大家都很头疼的课对他来说没有什么问题,最后轻松拿了高GPA,还为他赢得了更多业余时间来做喜欢做的事情。最后这个孩子进入了耶鲁大学。
再比如那些刚刚从国内到美国的学生,国内学习的知识很难直接通过“翻译”的方式就转化到国外的K12教育中,往往就需要循序渐进地让他们理解美国考试、美国课业和美国升学的重点。我们做的就是找到一个平衡——分数与学习方式都关注到。既不要求他们一下子就融入美国的体系,又通过分享技巧、提供针对性课程保证他们不落下太远,帮助他们平稳过渡。
另一个需要理解的方向是学习中的“木桶理论”,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还是要看短板在哪里。在定位短板之后,家长和老师需要有智慧地去引领孩子,在补上短板之余,提升孩子的自信心,达到逐步进步的目的——当然,千万不要等到短板太夸张的时候才开始,毕竟没有人会喜欢自己一直做得很差的事情,尽量让孩子觉得这是“锦上添花”、培优,而不是勉勉强强才能到平均线。
比如之前我曾经接触的一个学生,非常内向,我们通过给他安排成学生的小组长,需要他来给其他学生讲解他参与的实践的经历,逐步帮助他提升了演讲口才与自信——这件事上,其他孩子都指望着他提供信息,向他询问。孩子最终非常令人惊喜,不仅在表达方面突飞猛进,最后竟然还进入了学校辩论队,几乎是质的飞跃。
课外辅导不能成为孩子的重担
最后,我还想强调一点:课外辅导不能成为孩子的负担。
我很不建议家长把寻找课外辅导这件事,当做一个“提分捷径”:只是为了标考成绩的提升,而让孩子不断做题,穿梭在不同的课外辅导机构中。
这样强推的孩子,就算最终拿到了还不错的标考成绩,甚至也许拿到了“标准化”的申请所需的种种经验,真正上了大学、进入社会之后,形成的被动学习习惯很可能会有更糟糕的影响。
而需要做的,也是我在过去十几年间坚持做的,就是去帮助孩子开发自己的学习能力。分数对他们来说也许无关紧要。但如果老师和家长能够从更高角度跟他沟通,让他们理解其实人这一生也许有更大的一个mission(目标),孩子往往都能够接受:我们现在的努力都是为了在这个过程中开发抗压能力,完成项目的能力,检验自己阅读沟通的能力,搭建基础知识体系,最终让自己面对真正的目标时,有能力也有自信去向它前进。
尤其对于国内家长,假如最终是希望孩子来美国、融入美国,这种提前做好计划的全方位教育方式和学习方法,即便是在大环境下没有那么好实现,也应该努力去做,用这样的思维去引领孩子的教育,帮助孩子未来真正来到美国时实现一个“软着陆”。
要知道,不管是在美国还是在中国,课堂上都在提倡“减负”和素质教育,课外教育需要做的,不是把那些卸下的负担在放回孩子肩膀上,而是通过其他渠道的知识、经验,来帮助孩子平稳度过适应期,寻找到让她/他喜欢学习的方式、找到自己的热情与天赋,真正地全方面发展。(本文首发钛媒体,作者/刘君老师)
钛媒体与刘君老师联合策划的「2020开年大课」第一期
音频课《如何用性格分析法提升孩子的学习效率?》已上线“钛刻专家”App
点击下方链接或扫描二维码,下载“钛刻专家”
https://m.texperts.com/pages/apps
即可订阅音频课,并与刘君老师一对一探讨赴美留学话题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