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正文

疫情下的“新基建”力量大爆发

新冠疫情对中国科技升级和产业升级的影响,就如同互联网的诞生——人们在与不可抗力剧烈对抗下,激发出创新的巨大潜力,带来科技产业的飞跃式进步,进而重塑人们的生活。一轮新型科技产业加速涌现,过程堪比生物演化过程中的“寒武纪大爆发”。
发布时间:2020-03-25 18:30        来源:互联网经济杂志 赛迪智库电子信息研究所        作者:吴杨盈荟

一颗排球大小的金属圆球从沙漠中的拜科努尔升空——这里是苏联的航天城。

金属圆球冲破地球的大气层,来到近地轨道,以每小时1.8万英里的速度开始围绕地球旋转。

1957年10月4日,苏联率先成功发射人造地球卫星进入太空。卫星取名为Sputnik,俄语中意为“旅伴”。这让美国感受到了巨大威胁。

由于恐惧苏联将卫星技术潜在用于军事用途,美国国防部组建了高级研究项目局(ARPA)。他们担心美国仅有的一个集中式军事指挥中心一旦被战争摧毁,全国的军事指挥将处于瘫痪状态,后果不堪设想,有必要设计一个分散的指挥系统。因此,美国国防部委托ARPA进行分布式联网研究。

1969年9月2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实验室里,约20名研究人员完成了两台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输试验——阿帕网(ARPANET)。它是国际互联网的雏形,这一天亦成为互联网的“诞生日”。

剧烈对抗中,一个国家为了保证自己的优势,诞生了互联网,为人类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半个世纪后,另一场因对抗催生科技飞跃的故事,在我们的时代再次重演——这一次是人与疫情的极致对抗,而聚光灯下的主角换成了中国。

新冠疫情对中国科技升级和产业升级的影响,就如同互联网的诞生——人们在与不可抗力剧烈对抗下,激发出创新的巨大潜力,带来科技产业的飞跃式进步,进而重塑人们的生活。一轮新型科技产业加速涌现,过程堪比生物演化过程中的“寒武纪大爆发”。

2020年开年,新冠疫情突然爆发,对社会各行业都产生了巨大的破坏力。餐饮行业遭受冲击损失高达5000亿元;全国多地旅游景点关闭,全年旅游业损失将近1.8万亿;中国车市下滑幅度将达近30%。此外、奢侈品、电影院线、家具家电等大量行业都遭受波及。

于此同时,另一些行业却逆流而上,它们均与数字世界相关。人们在微信和QQ上获取信息、关心家人,移动社交app月人均使用市场时长上涨15%以上。疫情期间无法出门,春节苹果畅销榜TOP10游戏流水同比增长40%。此外,生鲜电商、在线教育、在线医疗等等行业也都迎来了爆发式增长。

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都深刻受到这场改变的影响。这些生活场景重塑背后,是数字技术在广度、深度上的一次跨越。在这个过程中,疫情,无意中扮演了“鲶鱼”和加速器的角色,产业互联网,则成了让企业快速奔跑的“荷尔蒙”、发动机,展示了这轮“新基建”中的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板块的巨大潜力。

每一轮技术变革周期里,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都会加速产业红利的释放,带来新产业的爆发式增长。在这轮与病毒激烈对抗的过程中,产业互联网向各个领域的纵深发展,成了各界观察“新基建”大爆发的一个样本。

多年后回望,或许我们会这样记录这个时代:2020年初,还沉浸在疫情悲伤中的人可能没有想到,我们正在亲历中国科技与产业跨越式升级,目睹“新基建”与产业互联网的大爆发。

智能大爆发:从“死”到“活”

量变带来质变。寒武纪物种大爆发带来了生物进化的跃进,疫情防控促生的数据连接则让产业互联网的智能从“死”到“活”。

“新基建”推动的数字基础建设中,智能大爆发是让产业互联网在社会进步中发挥作用的关键一环。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科技并不新鲜,数年前就已有第一批吃螃蟹的企业在推广应用。但节点之间没有链接和打通,无法发挥太大用处。

智能从“死”到“活的关键是,系统不仅能打通数据,更能有能力做出决策。其中两个必要条件缺一不可:第一,从个体到群体数据全面打通。第二,系统建立大脑中枢,综合分析多源头数据进行决策。新冠疫情带来的全民动员能力让这两个必要条件迅速成为现实。产业互联网爆发,让这些曾经“死”的节点相互连接打通,涌现出智能“活”了起来。

2月15日,新冠疫情期的核心受灾区湖北省宜昌市实现了“新增确诊病例”、“新增疑似病例”、“直接确诊病例”的“三下降”。这一抗疫成绩,跟其与腾讯合作搭建的基于微信的电子健康卡平台和疫情服务平台密不可分。宜昌市居民每人拥有一张电子健康卡。2月7日,宜昌市发出通知,使用“宜健通”小程序开展全民体温监测,实现全民体温上报,健康数据因此得以串联起来给防疫指挥办收拢。截止2月20日,全国已经有将近22个省份,近60个省级和市级卫健委接入腾讯新冠肺炎疫情服务平台,使用腾讯提供的一系列产品帮助抗疫。

对于公司,甚至整个互联网行业,疫情都是一个洗牌期,考验你的技术对社会有没有真正价值,能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互联网提供多如牛毛的海量信息已经无法真正满足人们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使用AI算法建立大脑中枢,通过多维度数据联动做出对人们有价值的决策判断。

在武汉,早期因试剂盒数量不足,大量肺炎患者无法及时确诊。随着CT影像被纳入诊断标准,腾讯第一时间使用觅影AI辅助诊断技术,与生产移动CT设备的厂商合作落地湖北最大方舱医院,助力一线抗疫。截至3月4日,湖北确诊病例超过6.7万例,给影像科医生带来巨大工作量。AI辅助诊断新冠肺炎解决方案,可以在患者CT检查后几秒完成AI判定,并在1分钟内为医生提供辅助诊断参考。

防疫催生数据连接大爆发,促使产业互联网智能从“死”变“活”。活的核心是要不光在自身数据停留,还要将多维度数据联动判断分析,最终为管理者提供决策参考。只有能满足这些要求的企业,才能在这轮洗牌期中占据有利位置。

资源共享:从峰值配置到弹性配置

过去三十年,中国经济一路高歌猛进,企业配置最大化才能收益最大化。目前经济已经进入发展新阶段,但还有很多企业沉浸在过去的峰值配置模式里。新冠疫情让大家发现,峰值配置带来的冗余成本极大加重企业负担,弹性配置才能带来更大生存机会。在危机时期,企业能否灵活实现弹性配置就是生与死的差距。

“新基建”的一大内涵正是产业数字化转型。疫情危机时期,产业互联网帮助传统企业共享连接云计算、人力等稀缺资源,帮助传统企业解决数字化应急能力欠缺、远程协同机制不成熟、资金链紧张等痛点问题,从而顺利度过危机。

新东方在17年间遭遇过两次全球级疫情冲击。2003年非典突袭,新东方退费的人从北京总部4楼办公室一直排到了一楼。再回忆起彼时情景,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仍觉得后怕,当时“吓破了胆”,找朋友借了1000多万元之后,才终于度过危机。

17年后的新冠疫情,新东方再次走到生死关头:大量线下课停摆,万余名老师、员工散落各地,还有数以百万计的在读学生的学习需求。更紧迫的是,高三毕业班学生即将开课。时间只有一周不到,新东方需要将全国87所分校和子公司,近200万人次学生,全部转移至线上直播教学。

新东方全国每天会产生30-40万节课程的量,直播课结束之后,学生还要回放复习,需要大量存储。由于总用户数量巨大,即使是一小部分,也涉及将近十万师生。新东方2019年开始搭建的新东方云教室系统被推到了最前线,但这是这套系统才搭建一年不到,当下它的最高承载量只有数万人并发。

这一次,新东方借的不是资金,而是来自腾讯云的2000多台服务器,以及背后课程存储、直播CDN服务。不断扩容、扩容、扩容,只为跨过生死关。在腾讯云的协助下,新东方数百万师生被连接到了同一块屏幕之上。“依靠我们自己的力量不可能实现。”新东方集团基础运维团队负责人王威说。

云是一个标准的弹性配置需求场景。企业不上云,只能自己建设服务器。要么按峰值配置,造成平时大量服务期闲置;要么按日常配置,承受突发高峰服务器崩溃风险。通过使用云,企业不需要按峰值自建过多集成设施,只需按弹性需求灵活租赁,进而节省大量资金成本。

此外,企业的人力使用也正在被疫情重塑——从线下到岗到在线办公,从全体自雇到人力外包和员工共享。未来企业将不再需要按峰值配备人力,人力可作为变动成本灵活配置。

从过去企业要求全员必须到公司上班,以此确保员工工作效率。疫情期间,员工无法进入公司上班,企业必须尝试使用在线办公软件以维持正常运转。让不少企业意外的是,办公效率反而因此提升。仅在春节后一周,全国效率办公软件领域的日均活跃用户规模就上涨近4000万。2月3日节后第一天上班,全国有数百万家企业使用企业微信在线办公,数千万用户使用腾讯会议开展线上会谈。

疫情让餐饮旅游业停摆,却让电商物流等业务更为繁忙。目前包括京东、联想等在内的不少公司都在尝试“共享员工”模式,和餐饮、旅游等企业展开跨行业互助。如京东物流向全国开放包括仓储员、快递员、驾驶员等在内超过2万个岗位,已有十余家企业输送700余名员工在京东参与工作。

受疫情影响,今年我国GDP可能会出现波动,从单边向上变成波动性曲线。企业的稳健发展与抗压能力更为重要,更可能存活的是那些长期保持低成本控制、高续费率商业模式的公司。

在此情况下,资源共享即是生存保障。借助产业互联网,企业彼此之间把资源打通、共享互利,对应变寒冬的能力会变得更强,每个人会变得更加强壮。

超级连接:从孤岛到生态

疫情将我们隔离在口罩背后,每个人变成一座孤岛。但社会不会因此停下前进的脚步。只要连接仍在,社会车轮就能继续滚滚向前。

作为“新基建”的核心力量平台,产业互联网让数字化能力在社会各领域铺开,极大提高社会运行效率与人们生活体验。每个人使用微信小程序直通国务院;11亿用户不出门就可通过小程序在线问诊三甲医院医生;武汉90万中小学生同一时间空中开课……这曾是不可想象的巨大工程,但在防疫助推下,产业互联网的超级连接能力已将其一一实现。

相比SARS时期,新冠抗疫过程中,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使用产业互联网与企业、医院、居民建立了起多层次连接,通过跨部门、跨行业的数据共享与智能算法分析,成功实现人群迁移的数据统计和关联预警。在信息及时透明的环境下,政府联合人们阻拦病毒传染的步伐更精,追击得更高效,城市日常次序更快地恢复正常。

腾讯联合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共同推出“防疫健康码”,用户可以一键查看本人的防疫健康信息,出入小区或办公楼时,检查人员可以轻松核对健康信息。2月9日,深圳在国内第一个上线了健康码,随后健康码迅速在全国铺开,广东、四川、云南、贵州、上海、武汉纷纷上线。截止到3月17日,腾讯防疫健康码累计亮码超过25亿,覆盖9亿人口,累计访问量80亿。

防疫小程序在全国范围迅速落地。北京、广州、深圳、四川、宿州……全国范围已上线超过50款疫情服务相关小程序。国务院客户端小程序“疫情防控知识指南专区”已有超过3600万用户。国家政务服务平台累计访问量超过3.9亿,注册人数超过880万。

产业互联网不仅在疫情期间发挥奇效,㛑为未来潜在疫情防控做好了预防模型,将改变突击式、运动式的事后防控。根据大数据技术,智慧医疗、智慧政务系统可以更早的启动预警,根据数据精准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控制疫情的扩散。

教育也在这场疫情中得到重塑。上亿师生连接到同一块屏幕,“空中开课”让上课的环境从线下教室转移到了线上直播间。场地变换之外,对于学生、老师而言,上课方式、互动反馈都发生了变化。

武汉市在新冠疫情中受灾最严重,在线教学任务也最紧迫。2月10日起,武汉全城分为13区12个年级,每天早上4节课直播上课,总体在线学生数90万人。武汉跟其他省市的最大区别是要上教学进度。这就要求在线课堂系统不仅适合在线上课,也要适合老师进行班级个性化辅导。借助腾讯课堂为疫情定制的“老师极速版”,武汉老师们能做到10秒极速开课,搭建专属课堂。截止2月10日12时,武汉市90万中小学生当中,有73万人选择通过腾讯直播端口线上学习。

技术没有肤色、国界、财富的区别,能真正普惠到每一个人。产业互联网加速了各行各业及各个层级的连接——区域的层级、生活和文化的层级、习惯的层级。腾讯“C2B”的优势正在此刻得以体现,把所有可连接的力量通过产业互联网连接起来,把科技的公平、赋能和对社会的价值传递下去。

2000年左右,第一波互联网浪潮从峰顶跌入谷底。马云被迫大规模撤站裁员,将工号100以内元老级员工裁掉一半;马化腾在为腾讯焦头烂额地寻找融资,努力熬过“创业以来最煎熬的时间”;李彦宏无法说服董事们让百度走到台前,气愤地摔了手机扬言要关闭公司;纳斯达克科技股泡沫破灭之后,忧伤的人们看着自己账户的股票,无奈地思索着怎么逃离……

然而,这些当时看似微小力量却在不为人所知的角落悄悄生长,最终诞生了一个新物种——互联网。这个新物种又带来了巨大的社会重塑,改变社群连接模式,最终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马云、马化腾和李彦宏在互联网诞生时都试图在做同一件事情:连接。从阿里巴巴到淘宝,从QQ到微信,从搜索到推荐,都是在重塑连接——人与商品的连接、人与人的连接、人与信息的连接。如今,我们不用去超市就能买东西,不用打电话就能聊天,不用去图书馆就能接收信息。

互联网带来的这些改变持续了20年。近三年,在这些改变的基础上,基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的产业互联网,让改变向纵深发展,让连接从人、商品、信息延展到了企业组织内部、政府服务等层面,在医疗、教育、办公、政务、制造等等领域,场景重塑和产业升级正悄然发生。

这种改变背后,既有已经诞生、成熟的力量:互联网企业20年积累的产品力在集中释放,没有微信平台,无法用小程序连接各级政府和每个市民;没有地图数据积累和庞大的运算处理能力,无法做出监测我们身边每个小区的疫情地图;没有覆盖到个人的电子健康平台,无法实现每一个居民都上报体温……

也有正在萌芽、等待爆发的新力量:包括5G、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在内的“新基建”,带来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并这一轮疫情中,由产业互联网展示的淋漓尽致。

过去20年,宽带网络,搜索、社交、电商等基础应用,就如同互联网时代的基础设施建设,由此诞生了繁荣的内容产业、文创产业、一大批覆盖全中国各县市的网络零售商、快递产业……互联网在中国创造超过31万亿元的巨大市场规模,占据国内生产总值三分之一。全球最伟大的公司们——微软、苹果、谷歌、腾讯、阿里巴巴、百度等等都诞生在这片科技之海。

未来20年,作为“新基建”的核心力量平台,产业互联网将助力各领域再造一个互联网。5G、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和物联网等前沿技术将应用到医疗、教育、政务、办公等各个领域。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将再次感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

每日必读

专题访谈

合作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