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创业板新规颁布,创业板也开始实施注册制。随着科创板和创业板实施注册制,A股全市场实施注册制指日可待。
注册制是A股的成年礼,为什么这么说?
我们先来看看A股长期实施的“审批制”(或者叫“核准制”,但实质上就是证监会主导的审批制)。中国考虑实施注册制很长时间了,我记得至少讨论了十几年,但管理层一直犹犹豫豫、投鼠忌器,没有实施注册制。为什么不敢实施“注册制”?我想原因是管理层觉得中国资本市场还不具备实施注册制的条件。为什么这么说?注册制的核心是让市场决定企业能否上市、以及上市之后的估值和定价。注册制意味着只要符合上市标准的企业,都可以上市,而且发行价格是由市场决定的。海外成熟资本市场,几乎都是实行注册制的。但长期以来,A股和成熟资本市场相比,一直面临下面几个问题
第一, 中国散户众多,机构投资者发育不够。一个散户主导的市场,有没有定价能力?中国曾经短暂实行过IPO市场化定价,但出现了电力股80倍市盈率发行的荒唐现象,因此社会意见很大,马上就被叫停了,回到一刀切的固定市盈率发行。
第二, 配套的监管措施是否到位?这里边最核心的是两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要求是否到位,以及对上市公司造假的查处力度是否足够充分。
所以注册制的几个核心前提:机构投资者占据主导地位,信息披露的高质量,以及对舞弊行为的严厉打击,长时间内在A股都不具备。因此管理层不敢贸然实施注册制。
但长期实行“审批制”实施带来的弊端也逐步暴露:
第一, 由于一刀切的IPO审批和发行条件,使得很多没有盈利的高科技企业,BAT、美团这样的公司,在审批制下很难在A股上市,只能远走他乡海外上市。这使得亿万A股投资者错过了这些伟大企业的成长红利。展望未来,中国在面临中美全面竞争的大背景下,更需要让自己的高科技公司获得资本市场的支持,显然审批制是无法实现这个目标的。
第二, 审批制下,监管部门往往把指数涨跌当作自己的主要KPI,而更应该加强的监管职能反而履职不到位。监管部门把IPO节奏当作调节指数的工具,一会儿上市条件非常宽松,一会儿又变得非常严(极低的过会率),有时还长期暂停IPO。政策朝令夕改,让拟上市企业无所适从,很多企业家感慨能IPO成功简直就是祖坟冒烟。可以说,审批制已经成为“做大做强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例”的最大障碍之一。
第三, 审批制下,企业上市很难,很多优质资产被迫走上借壳上市之路,同时股票供给有限,使得A股历来就有炒小、炒新、炒重组这样的恶习,导致绩差股股价长期虚高。股价长期虚高,又使得监管层投鼠忌器,不敢实施注册制,因为注册制必然导致这些公司的股价暴跌,很多散户将血本无归。可以这样说,审批制塑造了浓浓的“父爱主义”,但就像一个永远不敢放手让孩子独立成长的家长,最终受害的是孩子——我们的投资者,特别是散户投资者。长期的“呵护”,并没有换来散户的获利,反而是散户对投资价值、对投资风险的一无所知,长期热衷于投机炒作,最终亏损零零。更有甚者,很多投资者一旦遇到股市大跌,就开骂政府,好像都是政府的错,金融街在那个时候也经常戒备森严。这是多大的讽刺!
为什么这个时候开始实施注册制,我想原因也很简单:第一,中国目前的现状,到了资本市场必须助力高科技企业发展的阶段了,审批制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所以注册制首先在科创板,然后在创业板实施;第二,机构投资者队伍这些年不断壮大,特别是外资机构不断进入A股,市场的定价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第三,经过2017年以来的结构性行情,绩差股股价虚高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注册制对市场的冲击大幅度降低;第四,我们的信息披露制度和信息披露质量,对造假舞弊行为的查处能力,以及配套的退市制度安排等,都有了巨大的提升或改变——特别是新《证券法》的实施。
实施注册制,是A股的成年礼,也就是说,政府将放手让市场来决定谁可以上市、IPO如何定价等。注册制是对政府大包大揽的“父爱主义”的告别,是A股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注册制下,普通投资者应该怎么办?我们不能再指望监管部门帮我们把关,告诉我们一家上市公司的股票能不能买,应该以什么价格买。因为监管层不再对上市公司的质量负责,也不再规定上市公司的发行价格,他的最重要职责是——一旦发现谁造假,就狠狠处罚。没有了监管层的“庇护”,我相信很多普通投资者会无所适从:为什么亏损股票也会上市?为什么这家公司发行价这么高?为什么这家公司一上市业绩就变脸?诸如此类的问题,在注册制下,只要上市公司没有造假,都是正常现象。在这样的背景下,上市越来越容易,股票越来越不稀缺,投机炒作将越来越困难,但与此同时,好股票永远稀缺,基本面将越来越重要。注册制下,投资者将真正地要承担起“买者自负”的责任,这对塑造良好的投资文化,促进资本市场的成熟发展,非常必要。注册制这一步,不可避免会带来阵痛,甚至有些投资者还会因不适应注册制而被淘汰,但这是中国资本市场必经的成年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