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北大国发院牵手“ SAP成长型企业社区”,共同推出“国际风云与‘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中国企业如何备考答卷”线上直播,不仅为众多企业家解读了大变局和大战略中的企业突围发展新路径,更分享了企业和管理者如何通过释放数字化转型的新动能,构筑“双循环”新格局之下的企业数字化生存之道。
读懂“双循环”新格局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双循环”开始成为整个市场新的热点词,中国新的发展大战略也正在逐步形成,即“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为此,受邀做客本次直播的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长江学者余淼杰院长围绕以下三点做了分享:双循环出现的背景:大变局中的新挑战;中国经济发展双循环的优势;如何做好中国经济“双循环”?
余淼杰表示,我国明确提出通过双循环在大变局中开新局的战略。
那么,如何理解“双循环”的问题呢?余淼杰强调,“双循环” 需要内需和外需相互促进,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并不代表我国要闭门造车,促进“双循环”格局也不意味着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转向,而是要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的潜力和优势,更好地联通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推动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更高水平阶段。
那么,中国能不能发展“双循环”,中国发展双循环是否有潜在或者明显的优势,余淼杰认为可以从四个维度做观察:
首先,中国拥有规模巨大的市场优势,并且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其次,目前全产业链的比较优势客观上只有中国拥有。再次,中国的产业集聚链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例如,东莞的电子产业群,汕头的玩具产业群,廊坊的家居群等,几乎每一个城市都有一张产业集群的“名片”,产业集聚有利于专业化的分工,降低交易成本,产业集聚的效应带来的价值,也是让中国的全产业链具有十分明显的比较优势。最后,交易成本优势。劳动力成本上,中国仅仅是美国的1/5。从交易成本上,中国作为最大的市场,产品要卖到中国,肯定在中国生产更好。
接下来,如何做好中国经济“双循环”呢?余淼杰表示,如果说过去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指“对外开放,对内改革”,那么目前这个阶段,应该可以称之为“对内开放、对外改革”,即搞活中国经济“内循环”,重在对内开放,而要做好中国经济“外循环”,则重在对外改革。
针对中国经济的“内循环”,余淼杰提出了六点想法:第一点,中性竞争原则推进要素的市场化;第二点,要通过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来推进贸易的自由化;第三点,改善营商环境推进投资的便利化;第四点,以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来提升居民的消费;第五点,以发展“两新一重”,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三化融合;第六点,通过重点发展都市圈、城市群来推进区域经济的一体化。
余淼杰指出,我国全面开放新格局的一个新举措,就是六月份出台的《海南自贸港建设总体方案》,该方案分两步走,一个叫早期收获,一个叫全面开放,在2025年实现早期收获,早期收获他主要内容包括两个,一个就说商品的自由贸易,另外一个是要素的自由流动,包括我们平时所讲标准意义上一线放开,二线管住这是贸易的便利化,长期中的目标则是要建立一个叫做制度集成规则的创新。
不仅如此,针对中国经济的“外循环”,余淼杰也给出了自己的判断,即经济全球化没有终结,只不过呈现一个新的形态。为什么这么判断?余淼杰说,一切都源于贸易全球化两个基本特征,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即生产地区化以及贸易多边化没有发生改变。
基于此,中国如何在这种情况下实现经济外循环,余淼杰也提出了两大工作重点:
第一个重点,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切实落地;第二个重点,是发展区域经济合作伙伴关系。
关于“一带一路”的发展,余淼杰重点说明,虽然我们坚持两条腿走路,从目前情况来讲,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前景应该会优先于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点是我们的东盟10+1自贸区,东盟10国已经成为我国最大贸易伙伴,所以,中国未来的一个工作重点,就是积极参与并主推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
同时,余淼杰强调,双循环不是说只有内循环,也不是说不要外循环,相反是要加强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心节点位置,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心节点位置并不会因为我们面临几个大挑战而被取代。
那么,如何重构中国中心节点的全球价值链?第一点,是要提高国内产品的附加值,第二点,是要发展数字导向和知识密集型的全球价值链是中国发展的重点。
此外,我国该如何发展数字贸易,余淼杰认为也有两个重点方向:一是要跟“一带一路”特别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结合在一起,通过数字的新形态,体现在商品贸易中;二是,要跟服务贸易结合在一起,通过落地自由贸易试验区来实现。
在余淼杰看来,中国要发展全球价值链,就是以数字贸易为先导,通过知识密集、数字密集的方向实现,而且从数字角度来讲,5G、AI等产品,我们跟发达国家基本上处在同步起跑线上,大力发展数字贸易,我们拥有后发优势,可以实现弯道超车,所以,数字贸易是中国未来国际贸易以及发展中国经济的一个重点。
双循环下,企业如何数字化生存?
作为SAP中国首席数字化专家,孙惠民同样“感同身受”。对企业来说,在这样全新的格局之下,如何把握好为客户创造价值的模式将成关键。过去“闭门造车”式的、以管控为核心的线性生产方式会“难以为继”,取而代之的则是“平台+价值伙伴”这样一种生态型的模式,而背后的支撑将是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以及个性化定制。
站在“双循环”新格局的新起点之上,SAP也持续深化供给侧改革中的时代新定位。孙惠民说,SAP的新定位是“新基建”的参与者、工业互联网领军者,以及数字化转型赋能者。作为工业4.0的发起人、推动者和供应商,SAP的目标将是助力企业打造智慧型企业,最终帮助企业从传统模式转向全数字化的阶段,构筑全局数字化的新型能力。
目前,SAP为企业打造出了端到端完整的智慧商务套件,同时提供以新一代ERP为数字化核心,以云端数字化平台为支撑的全新技术栈,能够全面满足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从在线化到云化、再到整个价值链数字化的全过程。
在此基础上,SAP持续聚焦产业发展,并跨越产业链的上中下游,帮助产业和企业迎接数字化转型挑战,更携手各地政府部门建立赋能中心,促进当地产业转型升级。
SAP 作为一家全球领先的企业应用软件公司,始终坚持‘在中国,为中国’的核心战略 ,并为中国供给侧改革赋能,持续推动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让更多企业在‘双循环’的新格局中,能够通过数字化转型领先一步,决胜未来。
双循环下,中国企业如何备考答卷?
当然,对于众多的企业而言,接下来如何融入“双循环”新格局之中,并扬长避短提升竞争力也至关重要。
对此,余淼杰表示,企业首当其冲要做的,就是看准大方向、瞄准新方向。所谓大方向是指对中美关系持续下滑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而新方向是指要把目标转向一些新兴工业体及新兴市场,尽管这些市场目前的规模仍然比较小,但中国企业可以通过“敲牛皮糖”方式一块一块敲下来,由此寻找到更多的商业合作机会。
其次,是走得远。无论是传统的劳力密集型产业,还是过去几年兴起的互联网产业,可以把自身的触角延伸得更长远一些,积极发展包括东南亚乃至非洲等市场,通过加大投资,输出中国技术、中国模式,为全球各市场带来更多的经济优化价值。
第三,是挖得深。企业要大力提升企业产品附加值,特别是通过技术创新做好新产品的创新,由此提升企业竞争力。此外,从更大的范围来说,发展知识密集、数字密集等全新的数字经济,实现弯道超车也是未来的趋势和重点。
最后,是到西部去。目前,国内的经济体系正逐步向中西部梯度转移,国家也出台了很多政策,来帮忙实现梯度的转移,那么资本密集型产业和企业,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向国内的中西部转移,这样不仅能对“西部大开发”起到更多的作用,也能够重塑企业自身的竞争力。
而孙惠民则从中国企业出海的角度认为,目前很多企业已从过去单纯的销售和贸易为主,开始转向强化产业链的链接能力,以至于某些企业已成为部分细分行业的“链主”,那么,在企业出海过程中,就需要注意两大问题。
一是,要注重数据安全,企业要更加积极地遵循国外的游戏规则;二是,要打造敏捷能力,未来企业可以把商业模式逐渐从线下转向线上。针对此SAP也为中国企业出海提供了跨境电商的所有解决方案,包含从研发、生产制造到销售各个环节,不仅为他们的出海之旅提供“保驾护航”的能力,也为更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持续贡献出更高的价值,值得一提的是,相关中国企业出海的所有跨境电商解决方案,均可以到SAP成长型企业社区进行免费下载。
总的来看,在“双循环”新格局之下,中国一定会从长期增加有效供给,打造经济新增长点的布局之中,培育出更多新经济、新模式和新产业,而对中国企业来说,以技术创新和数字化转型为重要“抓手”,是未来赢得更加广阔市场空间的关键和新动能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