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环球时报 特约记者 成仲
来源:环球时报
原标题:透过三星,看外企在中国的变革之路
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令世界经济遭受重创,驱使一些企业加速业务调整。据韩国媒体7日报道,三星电子位于中国天津的电视工厂将于11月底停运,三星电子方面表示,此举旨在提高全球生产线的效率。
三星的这一举动再度引发网络部分“三星退出中国市场”的议论,甚至让“外资撤出中国论”再度甚嚣尘上。外企的正常业务调整,似乎都成为网络上外资对中国经济失去信心的证明。但这背后事实究竟如何?三星等企业是否真的在退出中国市场?
三星在华布局正“脱胎换骨”
对于三星这样的大型跨国企业,在中国的每一次业务调整都会引发种种解读,“三星撤出中国”甚至“三星败退”等言论不时出现,但很多分析却忽视了三星在中国正在经历的变革与升级。
在上世纪90年代进入中国时,三星跟随着中国“世界工厂”的发展脚步,在东部沿海地区投资建设一系列从事电子组装加工的工厂,而这些曾经生产显像管、DVD甚至VCR的工厂早已被时代所淘汰,也成为三星近年来重点优化调整的产业,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具备高精尖技术的核心零部件生产基地。
三星西安半导体工厂
熟悉三星与相关产业的观察人士大多注意到,三星在华发展已经体现出了非常明显的转型升级走向。在三星的投资布局中,西安半导体存储芯片项目是其产业升级的重要一环,也是三星在中国重大尖端产业投资的核心项目。自2012年以来,西安半导体存储芯片一期项目始终以100亿美元的投资额,保持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子信息行业最大的外商投资项目纪录,也是陕西乃至西部地区引进的最大外商投资高新技术项目。2019年,三星追加80亿美元投资建设半导体项目二期工程。今年3月,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二期工程第一阶段项目产品顺利下线,这批产品也代表了世界存储芯片领域尖端制造技术。
三星西安半导体工厂生产现场
同样是在西安,2014年8月,中国第一家外资汽车动力电池生产基地——三星SDI环新汽车动力电池项目在西安高新区开工建设。2015年,项目正式量产之后,SDI一直持续生产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的动力电池。
目前,三星在华共有20余家生产工厂,7个研发中心,近8万名员工,4000余名研发人员,重点聚焦于半导体、显示、通信、软件等高科技领域,老旧产能已经逐步淘汰,位于价值链高端的产业成为三星近年来投资布局的重点。可以说,如今的三星在中国正经历着一场“脱胎换骨”。
外资发展正出现深刻变化
作为一家已经在华深耕28年之久的外资企业,三星的变革也映射出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发展方向的深刻变化。有分析指出,外资企业在中国的业务调整转型往往顺应着中国国内产业转型升级的趋势,也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
此前,三星关闭在苏州最早期的笔记本生产工厂引发部分网络负面解读,但在三星工厂所在的苏州工业园区,园区投资贸易促进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苏州工业园区上半年新增的117个外资项目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占比约75%。而记者发现,这些新项目中跨国企业的研发基地、总部和服务业项目比比皆是,但少有劳动密集型项目的落户。
苏州工业园内外企的变化更迭,显示出中国国内产业升级与外企投资思路转变之间的关系。当前中国经济正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利用外资的结构也在调整、升级,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创新能力强的企业、产品和服务质量高的企业等已经成为中国利用外资的重点。
而三星在天津的业务发展更加凸显了这种关系,也更能看出这家跨国巨头在华产业布局的清晰转型思路。和众多外企一样,天津是三星入华的最早落脚点,曾在这里组装生产小型数码相机、摄像机等产品。但随着中国加快产业升级的步伐和三星在华投资重点的调整,三星开始淘汰不具优势的产能,包括此次关闭天津电视机工厂,三星接连投资了三星视界移动有限公司显示屏生产线、三星电机汽车用MLCC、三星电池有限公司动力电池三个项目,总投资额达24亿美元。其中,三星视界移动于3月中旬兴建了全新OLED显示屏生产线,为笔记本、平板电脑提供屏幕,其首批新产品样品已经生产完毕。
生产MLCC的天津电机工厂
值得一提的是,三星早期投资多在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产业集群带等东部沿海地区。2012年后,三星开始将投资重心向中西部拓展,通过向当地引入半导体存储芯片、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等高精尖产业,带动了当地一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兴起,促进了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对于西部地区的产业发展产生了积极效应。
截至2019年底,三星在华累计投资超400亿美元,近年来对高尖端产业投资近300亿美元,占总投资比重从2012年的13%一跃提升到了72%,三星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其对中国实体经济向中高端迈进的信心和支持。
事实证明外企没有“撤出中国”
三星等外资企业在华投资的转型,意味着中国对世界高端制造业的吸引力正不断加强。换言之,依赖廉价劳动力但缺乏市场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外资离开中国,更多的高端服务业和制造业进入中国,这“进进出出”之间正是中国的产业转型升级的成果,而非“外资撤出中国”的论据。
国务院办公厅近期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稳外贸稳外资工作的意见》中提到,鼓励外资更多投向高新技术产业,降低外资研发中心享受优惠政策门槛。正在征求意见的2020年版《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中也进一步鼓励外资参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投向生产性服务业,也进一步鼓励外资投向中西部地区。如此种种,都体现出中国正在引导外资将重点放在符合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趋势的领域。
尽管如此,中国吸引的外资并没有减少。商务部统计显示,7月当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34.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5.8%,连续第4个月实现单月吸收外资正增长。商务部外国投资管理司司长宗长青介绍,今年1至7月,外商在华新设企业18838家。期间,外资大项目持续落地,1亿美元以上外资大项目到资占比68%。
与此同时,中国正推进“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也为外资企业带来全新的发展空间。专家认为,国内循环的发展意味着中国市场潜力释放,也为全球投资者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促进内外两个市场融合,既可以让外资分享中国发展红利,也可以带动中国深度融入全球循环之中,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中国产业链与供应链水平不断提升,产业结构优化与经济转型升级,促进经济更强劲更可持续发展。
归根结底,中国选择什么样的外资与外资是否依然选择中国,都需要依靠事实来证明。以三星为代表的外资企业正积极调整在华投资战略,顺应着中国快速转型升级的步伐,以期与中国发展同步,这或许就是这些问题的最好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