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正文

赛迪观点丨城市生活的“痛”与“快”

城市人口红利在数字经济的强大集聚效应下,被刺激出全新的动能。与此同时,城市供给与城市需求的不匹配,像交通拥挤、住房紧张、供水不足、能源紧缺、环境污染、秩序混乱等城市问题逐渐突出。当然,矛盾双方即可对立,也可统一,就看我们如何创造条件去推动城市发展了。
发布时间:2020-10-29 20:52        来源:赛迪网        作者:郭翼姣

“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

交通发达生活提速了,交通拥堵生活质量下降了;网络发达通信便捷了,信息安全又成问题了;城市扩建楼房多了,耕地少了,生态问题突出了;经济复苏,市场回暖了,突如其来的疫情又给了城市生活和现代文明沉重一击。人与城市在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相互改善中“拉锯式”前进,两千年前,亚里士多德已预见到城市“痛”与“快”并存的矛盾所在。

城市人口红利在数字经济的强大集聚效应下,被刺激出全新的动能。与此同时,城市供给与城市需求的不匹配,像交通拥挤、住房紧张、供水不足、能源紧缺、环境污染、秩序混乱等城市问题逐渐突出。当然,矛盾双方即可对立,也可统一,就看我们如何创造条件去推动城市发展了。

城市的未来,始于远见;视野的高度,源于思想。

多年以来,各地方智慧城市建设砸了不少钱,花了不少力气,在不断的试错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也形成了一些共识:城市是一个有机体,秉持“以人为本,需求导向”理念设计,制定一套满足城市全生命周期的顶层设计,构建数据融合与共享的统一城市数字底座,完善政府、企业、智库、公众四方协同的现代化城市治理体系,用过科技重构实现智慧场景进一步由点合面,实现万物智能互联。

当我们认识到城市是一个生命体、有机体,就更加会把智慧城市看做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工程,也知道必须运用系统科学理论和系统工程方法、必须有战略思维。此前与郭仁忠院士的一次采访中,他也强调过“城市建设要有一个整体思维”的重要性。

“筑城卫君,造廓守民”。为管理者服务也好,为民服务也好,服务城市的主体首先是人,秉持“以人为本,需求导向”理念,集思广益,见微知著,让政府决策科学化;协同治理,统一调度,让社会治理精准化;数据共享,化零为整,让群众生活便捷化,无一不是以服务于人为前提的,而且服务于城市管理者和百姓的重要性是相当的。

在这里举几个城市的例子:

深圳市:

深圳,我国首批新型智慧城市试点城市,成为时代样板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城市管理者思想认识上的到位,甚至可以说城市管理者拥抱智慧化的决心比企业还坚决。从2018年深圳出台《深圳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总体方案》起,就坚持全市“一盘棋”“一体化”原则,大力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深圳市有一套能看、能用、能思考、能联动的智慧城市运行和指挥中枢。目前中心已接入全市82套系统,汇集各部门100类业务数据,38万多路视频数据,构建了200多项城市生命体征监测一级指标,助力城市治理从“经验治理”到“科学治理”转变。

体验过深圳机场和地铁的人都知道,在深圳机场,一张脸畅行无阻,旅客可全流程自助乘机,某次去深圳参会,这一点着实惊艳到我,一张图统管大空港,基于“5机”协同,整合了终端设备、数据治理、行业应用等;深圳地铁5G+Video+AI+大数据,可让视频高速回传,轨道和隧道的故障能够实现自动检测,地铁的日常巡检工作量减少了70%。

郑州市:

作为河南省的省会城市、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郑州目前有着常住人口1035.2万人,城镇化率为74.6%。无论是今年的突发疫情防控体系打造还是全域数字防汛平台建立,郑州城市大脑的“思考力”凸显了较高水准的城市智慧。

追溯智慧郑州发展历程,要从2019年郑州市和阿里巴巴第一次组建需求调研团队谈起,据介绍调研团共赴30多个区县(市)及市直各部门起,大约共开展600多次调研交流,2020年3月,成立郑州市“数字郑州”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任常务副组长、各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建立“一把手”领导工作机制,统筹指导全市智慧城市建设工作,在机制上形成了会思考的可能。《2020年河南省数字经济发展工作方案》中也明确提出,在原有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的基础上增加城市数字化,要通过“人数城”融合建造一个“思考力”城市,这也无疑催生出每个人的无限遐想。

战“疫”中,郑州城市大脑实现了 “交通卡口—居民小区—企业单位—人员密集场所”的数据闭环、管理闭环、责任闭环,还可利用多种互联网触达手段汇聚疫情数据、利用AI能力实现社区排查等实现对疫情的即时感知:小区健康登记系统实现全郑州市16个县市区共计10806个小区全覆盖,建立了由市、区、街道、社区到居民小区的完整的防控力量下沉管理体系;交通出行方面,来郑健康登记系统通过全市多个县市区的交通卡口核验实现了数百万人的安全返郑。

这些年政府工作越来越务实,不是单纯求大而空的顶层设计,而是要求实实在在为城市带来产业升级或者便民服务,同时,越来越多的市政府高度重视智慧城市建设一定是自上而下的一把手工程。诸如此类的城市还有济南、杭州等等。

不容忽视的时空架构

本科GIS专业背景,让我更加理解地理信息对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城市的每一个要素首先包含时间和空间两个属性,这一点,从越来越多的APP软件需要定位授权,便可以感知位置数据对于供应商的意义,也是位置服务对于各种人类生活的重要性。例如导航地图、生活服务类APP、金融APP等等都必然要依靠位置服务。多年前LBS的概念火热,供应商一直在寻求 LBS落地之道。如今看来,具体商业收益如何有待考察,但与个行业建立生态合作的理想正在逐步实现。

这一点正如地理信息对于智慧城市建设的意义。例如数字孪生技术,就是通过时空GIS技术搭建城市全要素数字底座,数字孪生的意义就在于让真实世界很高成本、很难实现的事情,可以在虚拟世界里低成本、快速地去实施。无论是全域规划一张图,还是城市治理一盘棋,数字孪生都作为新型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以数字化的虚拟映射来模拟城市全要素和时空全过程,从而打通智慧产业集群之间的信息互联互通,推动新基建大潮下各领域的数字升级。

在商业方面,GIS龙头企业正积极寻找与互联网等智慧城市运营商的合作,例如不久前超图软件与腾讯地图的合作,腾讯发挥大数据、用户场景触达等方面优势,结合超图在GIS多年的技术储备和项目研发能力,在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等发挥更好作用。最近,超图刚刚与华为合作在华为苏州研究所正式发布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解决方案,基于华为鲲鹏全栈云方案(服务器、云平台、大数据、数据库),将加速自然资源的信息化转型。

禁得住时间考验的才是真样板

今天我们可以看到阿里在诸多城市构建的城市大脑,也可以看到华为打造的“眼、脑、手、脉”城市智能体,还有互联网巨头从消费互联网向数字化政府、交通、安防、政务、医疗等产业互联网方面的升级,以及地理信息产业对于智慧城市发展的贡献,而谁又是绝对的赢家呢?今年第二次策划“智慧城市样板工程评选”,特别整合了赛迪研究院内与院外专家资源,从不同研究领域、不同行政单位多角度综合评判,加之赛迪网自身的媒体视角,以城市为单位,评选出“2019智慧城市十大样板工程”。

曾经采访郭仁忠院士,问他心中的样板城市是什么样,他说:“论证一个城市是否为样板,需要从城市整体化、系统化、智能化、技术先进性等个方面系统论证,但并不表示单点突破就是错的,这要根据城市特色和产业发展而定。到底什么才能算的上样板城市,关键要看智慧城市的生命周期如何, 也就是要看城市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能否禁得住时间的考验”。

最终公布的:北京市、贵阳市、海口市、湖州市、济南市、丽水市、天津市、深圳市、无锡市、郑州市这十座城市,有共性也有特性,比如深证市、济南市、郑州市、海口市是坚守“全市一盘棋”原则的代表;湖州市、丽水市、天津市、无锡市“一网通办”率高;北京市率先基于区块链技术尝试政府数据交换治理,解决数据共享难题;贵州花果园社区挑战亚洲最大的棚户区改造落成。

作为媒体,搞样板工程评选,也许不够专业,但我们希望能够衔接、推动政府、智库、企业、公众四方协作的现代化城市治理体系发展,做到让政府为百姓做的智慧城市服务更加常态化、透明化、普适化;让智库等科研机构所做的智慧城市建设报告更精准化、特色化;让企业更快更准的带动城市消费升级和技术创新;让百姓更加了解所在城市智慧城市的设计理念、技术导入和应用成果,提升百姓城市生活幸福指数。(文/郭翼姣)

每日必读

专题访谈

合作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