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准确把握未来十年全球经济发展趋势,对于提前谋划、做好前瞻应对至关重要。进入21世纪第三个十年,国际经济格局逐步进入深刻变革期,国家力量变化、经济全球化变革和国际经贸规则重塑、新技术突飞猛进,以及人口结构变迁、全球能源格局调整等,将成为未来十年全球经济格局的重要趋势。
趋势一:全球经济重心东移进一步强化,“一超多强”格局不变,但内部实力出现分化
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发展强劲,经济体量逼近甚至超越发达经济体。当前,发达国家虽然贡献了全球GDP的近60%,但平均增速低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2个百分点。未来十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不断崛起,将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在国际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步比肩传统西方国家。预计到2030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将贡献全球GDP的50%至55%。
发达国家经济出现分化,全球经济增长重心将由欧美转移至亚洲。从当前数据看,欧洲和美洲GDP总量接近世界GDP总量的58%,亚洲约占37%。从贸易网络看,目前全球形成了分别以美国、德国和中国为中心的北美贸易网络、欧洲贸易网络和亚洲贸易网络。随着CPTPP、RCEP、中日韩自贸协定等区域贸易协定的落实与达成,亚洲贸易网络规模和实力会显著增强。未来十年,亚太将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领军力量,全球经济重心由欧美转向亚洲的趋势会更加明显。与亚太地区相反,西方在经济分化中逐渐整体走弱。
“一超多强”的“一超”不变,“多强”之间实力强弱出现变更。未来十年,美国超级大国的地位不会动摇,日德法英等依然是重要的经济强国,但地位有会所下降;中国和印度的地位会提高。根据彭博社经济部的数据预测,到2035年,中国将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体。但从人均GDP、金融、军事、综合实力等方面看,美国超级大国的地位不会动摇。
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发展强劲,经济体量逼近甚至超越发达经济体。当前,发达国家虽然贡献了全球GDP的近60%,但平均增速低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2个百分点。未来十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不断崛起,将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在国际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步比肩传统西方国家。预计到2030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将贡献全球GDP的50%至55%。
发达国家经济出现分化,全球经济增长重心将由欧美转移至亚洲。从当前数据看,欧洲和美洲GDP总量接近世界GDP总量的58%,亚洲约占37%。从贸易网络看,目前全球形成了分别以美国、德国和中国为中心的北美贸易网络、欧洲贸易网络和亚洲贸易网络。随着CPTPP、RCEP、中日韩自贸协定等区域贸易协定的落实与达成,亚洲贸易网络规模和实力会显著增强。未来十年,亚太将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领军力量,全球经济重心由欧美转向亚洲的趋势会更加明显。与亚太地区相反,西方在经济分化中逐渐整体走弱。
“一超多强”的“一超”不变,“多强”之间实力强弱出现变更。未来十年,美国超级大国的地位不会动摇,日德法英等依然是重要的经济强国,但地位有会所下降;中国和印度的地位会提高。根据彭博社经济部的数据预测,到2035年,中国将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体。但从人均GDP、金融、军事、综合实力等方面看,美国超级大国的地位不会动摇。
趋势二:新一轮产业革命和技术变革将重塑全球产业格局,衍生出更多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应用
“机器代人”将呈加速之势,产业变迁频率加快。随着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等在工业领域的广泛应用,未来十年,低技术要求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将更多由机器来代替工人进行生产。麦肯锡《美国工作的未来》预测,未来十年,共有1470万年龄在18-34岁之间的年轻人会因自动化而失业,比例高达40%。随着“机器换人”的推进,传统产业升级进程将加速,产业变迁频率将加快。
新技术革命或将催生新业态,产业边界日渐模糊。从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历程看,人类已经历了三次产业革命,每一次技术革命都推动着相关的产业革命。全球正面临第四次科技革命,在未来十年,新能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相融合的科技革命将引领新的产业革命,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应用将层出不穷,制造业和新型技术手段融合发展趋势进一步加深,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入融合,产业边界逐渐模糊。
新技术将改变产业形态和货币形态,全球金融市场格局面临重塑。未来十年,随着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发展,产业形态、货币形态将逐渐数字化。数字化的产业形态将加速产业变革、产业升级以及产品贸易进程,深刻改变全球金融市场格局。而货币数字化将加速“去中心化”,其可追溯性将有望实现精准放款等传统货币无法实现的功能,数字货币的加快发展将深刻改变各国在全球金融市场中的地位,美元“一家独大”局面将发生改变。
“机器代人”将呈加速之势,产业变迁频率加快。随着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等在工业领域的广泛应用,未来十年,低技术要求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将更多由机器来代替工人进行生产。麦肯锡《美国工作的未来》预测,未来十年,共有1470万年龄在18-34岁之间的年轻人会因自动化而失业,比例高达40%。随着“机器换人”的推进,传统产业升级进程将加速,产业变迁频率将加快。
新技术革命或将催生新业态,产业边界日渐模糊。从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历程看,人类已经历了三次产业革命,每一次技术革命都推动着相关的产业革命。全球正面临第四次科技革命,在未来十年,新能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相融合的科技革命将引领新的产业革命,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应用将层出不穷,制造业和新型技术手段融合发展趋势进一步加深,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入融合,产业边界逐渐模糊。
新技术将改变产业形态和货币形态,全球金融市场格局面临重塑。未来十年,随着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发展,产业形态、货币形态将逐渐数字化。数字化的产业形态将加速产业变革、产业升级以及产品贸易进程,深刻改变全球金融市场格局。而货币数字化将加速“去中心化”,其可追溯性将有望实现精准放款等传统货币无法实现的功能,数字货币的加快发展将深刻改变各国在全球金融市场中的地位,美元“一家独大”局面将发生改变。
趋势三:经济全球化步入深度调整期,区域化、分层化趋势明显,全球贸易从商品“一支独大”转向服务和商品“齐头并进”
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区域化加速,“三足鼎立”贸易格局日渐清晰。一方面,中美两国博弈、新冠肺炎疫情等增加了各国和跨国企业对构建“安全可控”现代供应链的需求,部分事关国家公共利益安全的领域会出现“回流”倾向;部分中低端产业将因为成本驱动加速向东南亚等新兴经济体转移,新兴经济体将成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随着制造业中机器人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日益普及,劳动力套利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下降,靠近市场的区域产业链和供应链趋势进一步强化,北美、欧洲和亚洲三足鼎立的贸易格局更加清晰。未来十年乃至以后,这种区域化的现象会更加明显。
中美博弈将持续化和常态化,全球贸易投资规则或将呈现分层化。随着WTO改革陷入僵局,全球贸易投资规则调整和重塑的呼声越来越高。美国对华战略的转变加速了全球贸易规则的分化。未来十年,美国一方面将主导WTO改革,重塑国际经贸规则体系,制约中国体制机制改革;另一方面可能会联合其传统盟国,加快推动类似《美加墨协定》“毒丸条款”等“去中国化”的排他性区域贸易协定,WTO规则和区域贸易规则将逐渐融合形成全新的贸易治理体系。未来十年,中国将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将在全球经济中占拥有重要话语权,并积极参与全球贸易投资规则体系的构建。因此,众多国家将面临地缘政治和贸易利益选择的难题,全球贸易投资可能会呈现美国主导的“去中国化”和中国倡导的更具全球化的两套规则。
服务贸易将成为国际贸易的重点,数字贸易成为增长主动力。当前国际贸易仍然以货物贸易为主,所谓的全球贸易失衡也仅指货物贸易领域的失衡。但近年来服务贸易加速发展。尤其是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和应用的发展,服务贸易范围越来越广,很多不可贸易产品逐渐变为可贸易产品,全球贸易失衡将显著改善。在信息技术推动下,跨境电子商务将快速发展,包括数字贸易在内的服务贸易潜力逐渐释放,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2019年数字经济报告》,数字经济规模已占全球GDP的15.5%左右。数字经济已成为推动新业态、新模式、新应用的重要手段。由此,数字贸易规则等新议题将成为国际经贸规则重塑的重点,也会成为各国必争领域。
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区域化加速,“三足鼎立”贸易格局日渐清晰。一方面,中美两国博弈、新冠肺炎疫情等增加了各国和跨国企业对构建“安全可控”现代供应链的需求,部分事关国家公共利益安全的领域会出现“回流”倾向;部分中低端产业将因为成本驱动加速向东南亚等新兴经济体转移,新兴经济体将成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随着制造业中机器人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日益普及,劳动力套利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下降,靠近市场的区域产业链和供应链趋势进一步强化,北美、欧洲和亚洲三足鼎立的贸易格局更加清晰。未来十年乃至以后,这种区域化的现象会更加明显。
中美博弈将持续化和常态化,全球贸易投资规则或将呈现分层化。随着WTO改革陷入僵局,全球贸易投资规则调整和重塑的呼声越来越高。美国对华战略的转变加速了全球贸易规则的分化。未来十年,美国一方面将主导WTO改革,重塑国际经贸规则体系,制约中国体制机制改革;另一方面可能会联合其传统盟国,加快推动类似《美加墨协定》“毒丸条款”等“去中国化”的排他性区域贸易协定,WTO规则和区域贸易规则将逐渐融合形成全新的贸易治理体系。未来十年,中国将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将在全球经济中占拥有重要话语权,并积极参与全球贸易投资规则体系的构建。因此,众多国家将面临地缘政治和贸易利益选择的难题,全球贸易投资可能会呈现美国主导的“去中国化”和中国倡导的更具全球化的两套规则。
服务贸易将成为国际贸易的重点,数字贸易成为增长主动力。当前国际贸易仍然以货物贸易为主,所谓的全球贸易失衡也仅指货物贸易领域的失衡。但近年来服务贸易加速发展。尤其是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和应用的发展,服务贸易范围越来越广,很多不可贸易产品逐渐变为可贸易产品,全球贸易失衡将显著改善。在信息技术推动下,跨境电子商务将快速发展,包括数字贸易在内的服务贸易潜力逐渐释放,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2019年数字经济报告》,数字经济规模已占全球GDP的15.5%左右。数字经济已成为推动新业态、新模式、新应用的重要手段。由此,数字贸易规则等新议题将成为国际经贸规则重塑的重点,也会成为各国必争领域。
趋势四: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新技术革命在加快“机器换人”的同时,催生出新型岗位需求
世界人口增长率降低,老龄化程度加重。据统计,世界人口的增长率在1960-1965年间是1.92%,在2010-2015年间是1.18%。在未来十年,世界人口增长率将降至1%以下。随着人口增长率的降低以及人类寿命的延长,世界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重,人口将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新技术革命导致传统岗位减少,但仍会催生新型劳动力需求。新技术革命 “机器换人”在导致大量低技术劳动力失业的同时,也会催生出一些新型岗位,比如“数据标注师”,即用数据标注工具对文本、图片、语音、视频等数据进行归类、整理、纠错和批注,只有经过标注的数据才是最好的训练机器数据,而这正是AI催生出的新岗位和新就业机会。
世界人口增长率降低,老龄化程度加重。据统计,世界人口的增长率在1960-1965年间是1.92%,在2010-2015年间是1.18%。在未来十年,世界人口增长率将降至1%以下。随着人口增长率的降低以及人类寿命的延长,世界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重,人口将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新技术革命导致传统岗位减少,但仍会催生新型劳动力需求。新技术革命 “机器换人”在导致大量低技术劳动力失业的同时,也会催生出一些新型岗位,比如“数据标注师”,即用数据标注工具对文本、图片、语音、视频等数据进行归类、整理、纠错和批注,只有经过标注的数据才是最好的训练机器数据,而这正是AI催生出的新岗位和新就业机会。
趋势五: 全球能源结构与格局发生深刻变革,新能源逐步取代传统能源,全球供给和需求中心逐渐“东迁”
能源结构不断变化,碳中和的重要性日益提升。经济学家和科学家们预计,到本世纪中叶,石油资源将开采殆尽,传统能源面临进一步衰竭。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及各国在碳排放、碳中和方面加快行动,新能源结构也将不断发生变化,潮汐发电、生物质能源、可燃冰、核能等将成为重要能源,氢气、甲醇等燃料作为汽油、柴油的替代品,也将受到广泛关注。能源结构的加速变化,在推动能源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带动其他产业的绿色化、清洁化和可持续发展,给制造业带来深刻影响。
新技术深刻影响能源格局,能源需求逐渐“东迁”。从全球能源供给格局看,除欧佩克、俄罗斯等传统能源大国和组织外,随着美国在新能源领域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和对研发投入的持续加大,美国将成为全球新能源领域最重要的供给国。从全球能源需求格局看,亚洲将取代欧美成为全球能源需求中心。根据国际机构预测,到2035年全球能源需求预期增长30%,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将成为未来全球能源需求增长中心,亚洲将成为全球石油天然气的主要进口地。《BP世界能源展望》2019中文版报告预测,到2040年,全球能源需求将增长约1/3,增长部分的2/3则是印度、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的市场需要。
能源结构不断变化,碳中和的重要性日益提升。经济学家和科学家们预计,到本世纪中叶,石油资源将开采殆尽,传统能源面临进一步衰竭。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及各国在碳排放、碳中和方面加快行动,新能源结构也将不断发生变化,潮汐发电、生物质能源、可燃冰、核能等将成为重要能源,氢气、甲醇等燃料作为汽油、柴油的替代品,也将受到广泛关注。能源结构的加速变化,在推动能源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带动其他产业的绿色化、清洁化和可持续发展,给制造业带来深刻影响。
新技术深刻影响能源格局,能源需求逐渐“东迁”。从全球能源供给格局看,除欧佩克、俄罗斯等传统能源大国和组织外,随着美国在新能源领域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和对研发投入的持续加大,美国将成为全球新能源领域最重要的供给国。从全球能源需求格局看,亚洲将取代欧美成为全球能源需求中心。根据国际机构预测,到2035年全球能源需求预期增长30%,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将成为未来全球能源需求增长中心,亚洲将成为全球石油天然气的主要进口地。《BP世界能源展望》2019中文版报告预测,到2040年,全球能源需求将增长约1/3,增长部分的2/3则是印度、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的市场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