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17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赛迪)成立“数字化转型课题组”,在国内率先研究数字化转型的基础理论问题,持续不断地跟踪研究一直到现在,当“数字化发展”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时,作为理论研究者的我们倍感振奋。
2018年底至2019年初,在通信产业报社的帮助下,课题组曾经推出“赛迪问道数字转型”专栏,对第一批研究成果作了集中发布,第一时间得到业界的积极反响,并为以后的基础研究和决策支撑打下了良好基础。就在今年世界电信日的前几天,接到通信产业报社邀请,再次就数字化转型谈谈看法,一时间还是感触良多。下面,就转向哪、转什么、如何转,简单谈几点认识。
转向哪?
数字化转型是人类社会从工业化时代迈向数字化时代的必由之路,是以数据为核心驱动要素,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推动经济发展、政府治理、社会运行的深刻变革,构建新型经济社会形态的重要历史进程。数字化转型必将带来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数字社会的高度发展,这也代表未来的转型方向。
一是数字经济将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空间,跨领域、协同化、网络化的互联网平台成为产业创新的重要载体,数字化管理、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等新模式加快普及,平台经济、共享经济、零工经济等新业态发展壮大,新的创新体系、生产方式和产业形态加快构建。
二是数字政府将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引擎,数据驱动政务流程、组织构架和体制机制深刻调整和改革,政府治理从粗放化向精细化、从被动适应向主动预判转变,“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成为政府部门新常态。
三是数字社会将成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新依托,“城市大脑”加快赋能智慧城市建设,智能汽车、智能家居、智能穿戴成为生活必备,远程医疗、在线教育、智慧交通、数字娱乐丰富生活体验,更智能化的产品、更个性化的服务、更优质化的体验引发人们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
转什么?
数字化转型是一个系统性、复杂性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尽快找到解决之道,需在三方面加快转变。
一是转意识
树立数据要素观,充分认识数据要素的潜能,真正把数据放到与资本、土地、物资等传统要素同等重要的地位,把数据要素的整合共享和开发利用作为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在资源优化配置、生产方式变革、组织管理创新、价值体系构建过程中最大化地发挥数据要素的作用。
二是转机制
数字化转型涉及众多技术、产品、业态、模式创新,需要在支持创新、宽容失败的发展环境中孕育和发展,这就要敢于突破限制数字化转型的各种壁垒,在法律允许范围内适当放宽准入条件、降低准入门槛,营造更加公开开放的市场环境。
三是转思路
切忌生搬硬套工业化时代的传统发展模式,需要摸清楚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不同行业、领域、环节扩散的规律和融合的模式,结合基础、阶段和水平差异性制定切实可行的转型路线图,同时还要兼顾转型力度、发展速度和可承受度,边转型边调整边优化。
如何转?
近两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多新选择,众多领域成为新技术的“试验场”、新模式的“练兵场”、新业态的“培育场”,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数字化转型步伐。下一步,关键是要把短期探索转变为长期生产力,重点需在以下四方面着力。
一是夯实技术基础
数字化转型是构筑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之上的发展道路,技术稳定性强、方案成熟度高、应用推广性强的产品和方案是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支撑。需要加快5G、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的布局和建设,加快智能传感、数字孪生、人工智能、行业软件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培育面向特定行业、特定领域、特定场景的优质数字化解决方案。
二是构建发展生态
数字化转型涉及各个主体,每个主体都需要重新找到自己的定位、重新认清自身的作用、重新明确发展的方向。政府部门需要用好“指挥棒”,在政策支持、产业引导、市场监管等方面营造有利于数字化转型的发展环境。企业需要当好“主力军”,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主动进行组织变革、业务创新和流程再造,推动研发、生产、管理、服务等关键环节的数字化转型,实现研发创新网络化、生产方式智能化、产品服务个性化、组织边界弹性化、价值体系生态化,构建以数字技术为核心要素、以开放平台为基础支撑、以数据驱动为典型特征的新型企业形态和竞争能力。第三方机构需要做好“服务员”,重点做好数字化转型的服务平台建设、标准规范制定、知识产权保护和宣传交流推广等方面支撑。
三是强化治理能力
数字化转型也带来一些新挑战和新问题,如何提升复杂经济和社会问题的应对能力成为关键。未来,需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有效应对数字化转型对传统发展理念、政策体系、监管模式、利益格局的冲击和挑战。需要构筑多层次、多维度、多方参与的数据治理体系,通过法律修订等明确数据资产权益归属,建立政府和社会数据融合应用的新机制。需要完善网络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保障社会生产和生活在数字化转型后正常运转。
四是提升数字素养
数字化转型最根本在于人的转型,能够适应转型发展必将是具有数字化意识和技能的新型数字人才,这样的人才既能在数字化环境中参与经济活动,又能在数字化条件下进行生活和消费。未来,需要完善数字人才教育体系,将大数据、软件等数字化转型相关学科纳入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体系,增强全民的数字素养,提升全民数字意识。需要完善数字人才培养体系,创造有利于数字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完善管理创新型、技术创新型、应用创新型、跨行业跨领域复合型等数字人才图谱,把各类数字人才培养作为国家人才培养计划的优先领域。需要优化数字人才交流机制,扫除身份障碍,鼓励优秀数字人才在各主体之间按需流动。
专家介绍
姚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信息化和软件产业研究所副所长,大数据产业生态联盟副秘书长,正高级工程师,工学博士,长期从事数字化转型、工业互联网、两化融合等领域战略、规划及政策研究。参与《国务院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年)》、《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及推广指南》等重要文件起草,连续多年主持开展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参加《新时代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重大战略研究》、《面向新工业革命的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研究》、《“十三五”时期信息化发展的方向和政策研究》等省部级重大课题研究,编写《2018—2019年中国工业互联网发展蓝皮书》、《工业互联网创新实践》等多部学术专著,在核心期刊、知名媒体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荣获2014年度中国电子学会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类三等奖,2016年度电子行业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一等奖,2017年度中国通信学会科技奖三等奖。(来源丨工业互联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