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透过历史、看清未来”的新视野来看数字基础和城市变革
视力不同,看事物的精确度会有差异;视野不同,会看到不同的世界;当下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这需要回头去看现代化基础设施和城市变革的历程。
透过历史,方能看清未来。1854年,伦敦霍乱发生的时候,英国医生约翰·斯诺和牧师亨利·怀特黑德通过创造性的空间统计学,发现了伦敦宽街54号井周边是霍乱发生的根源,他们当时做出一个大胆的论断,霍乱是通过饮水传染的,而不是通过空气传染的。所以,通过把这口水井封了,霍乱自动消失了。实际上现在城市规划的初心、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的初心也是产生于此,产生于伦敦“霍乱”疫情,对于这次疫情我们应该有些敬畏之心和感恩之心吗?伦敦宽街的胜利是流行病学、科学推理和信息统计的胜利,也是城市化的胜利。由于伦敦宽街事件,160多年后的今天,才能把人口密集当成城市的优势,密集的人口有利于创造更多的财富,更多的机会。当然密集的人口也可能带来疫情的爆发,以及更多的治安事件发生,但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科学技术和制度措施解决好,而不应该把这种城市的产业人口密集和密度当成我们的包袱。
以轨道为代表的现代化交通基础设施来自于对“交通拥堵”城市病的应对,从1800年到1830年,伦敦人口接近200万人,高峰交通拥堵和出行困难成为伦敦大难题。当时律师皮尔森发现从马桶钻出来的老鼠,这对他有很大的刺激。他想已经有铁路了,那能不能把铁路修到地下解决交通问题?通过这样偶然的发现得到了启发,诞生了世界上第一条地铁。这套高效地铁系统支持了以伦敦为代表的世界城市发展,也支持我国中心城市以及全球城市的发展。
二、构建新理论来重新认知数字基建和城市变革及智慧城市
党的十九大报告、“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都将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放在一起提出,这具有深远而重要的意义。同时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和第六次会议重点强调了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新形势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按照客观经济规律调整完善区域政策体系,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增强创新发展动力,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从而实现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基建包括信息、融合、创新三类新型基础设施。传统基建诞生于工业文明,传统基建让生产资料、产品、劳动力快速流转,使得产业链流转效率更高;数字基建无疑将主导生态文明绿色发展,它的目标是构建更高质量发展的产业链、供应链生态圈。
这就需要回答好传统基建和产业之间是什么协作关系,新基建跟产业之间又有什么关系?从传统的基建来看,以交通为代表的基建跟产业在空间上的布局发展有三组对应关系。
第一类产业是资源能源型产业。这类产业通常运输成本占到生产成本比例的30%以上,所以,它希望是一种低成本运输方式,那就是水运、货运和铁路,所以钢铁化工这些资源能源型产业基本都在沿海沿港布局发展。
第二类产业是资本密集型的产业。这类产业顾名思义是希望以产品为代表的资本再加上快速流通,流通的越快,资本的利润越高,这要求产品能够快速的从工厂的门口进入到客户的门口,对应的就是汽车运输和高速公路,所以可以看到各地的开发区和工业园区都是在高速公路布局沿线发展。
第三类产业是信息密集型产业。主要包括生产性服务业、旅游业以及以IT为代表的通信制造产业,这类行业的诉求是信息快速流通,这类产业有一个共性是遵循73855定律。73855定律是由柏克莱大学心理学教授艾伯特·马伯蓝比,做了长达10年后的研究提出的,即人们对一个人的印象,只有7%是来自于你说的内容,有38%来自于你说话的语调,55%来自外型与肢体语言。上世纪末互联网刚刚兴起的时候,有人提出可以居家远程办公,有了Sohu概念,但实际上,这个概念是不靠谱的,因为对于这类产业来讲,作为信息载体的人在空间上需要更加高效的转移。事实上这个体系就对应了航空、高铁、轨道这套体系。
传统基建和产业发展高度相关,高速公路与港口主导了制造业发展,机场、高铁、轨道将主导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为了理解数字基建和产业发展的关系,需要把握四个关键词——分工、交易、信用和定价。就是所谓“分工产生交易,有效交易需要信用保障,信用带来定价”。
首先是分工,今天人类社会财富爆炸式增长来源于专业化的分工,分工程度越高,生产效率越高,创新能力越强,这才是人类财富爆炸式增长的根本所在,这才是人类文明的起源之所在。
其次是交易,有了分工之后就需要交易,交易对企业的发展非常重要,为什么要搞一个企业?企业存在的前提是什么?企业规模的大小如何界定?这些都是由交易决定,企业存在的前提就是需要交易,所以需要设立企业。其次是企业规模的大小,当企业内部交易成本大于市场交易成本,企业的规模就到“天”了。
再次是信用和定价,交易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为了提高效益降低信息不对称,就需要建立信用和定价机制,因为现实世界的交易中必然有信息不对称,为了更好地促进交易,如何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如何建立合理定价机制,以促进更高效地交易和协作,无疑是工业革命以来一直在面对的一系列重大命题。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迎来了以超高速高铁和无人驾驶汽车、新能源和互联网+大数据为代表数字基建的第四次工业革命,这次工业革命和前三次有着本质的区别,这次更多则是在非物质端实现信用和定价的本质突破。网上支付平台实现即时交易,远程和实名打破了时间、空间、信息不对称的限制,解决了货物的信息不对称。用户评价系统创造了行政监管外的低成本并高效地约束产品、服务质量的信用体系。网约车通过“供需”逻辑和系统算法,“即时运算”的实时定价实现了定价机制的突破,更高效地实现了市场供求平衡,解决了车和人的信息不对称。
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的是复杂的世界和超级复杂的城市综合体,如何梳理出简单的法则以解构城市内生变革的逻辑和成长的路径?城市的发展过程中本质上是产业和人口高度集聚,首先是由于基础设施的共享,大大降低消耗基础设施的成本。产业集聚之后不断分工,越分工生产效益越高。知识信息集聚在一起产生化学效应,有别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共享效应、匹配效应、化学效应这三大效应体现出报酬递增,在城市里体现出专业化的空间。例如,阿里和腾讯年人均产值为300多万元,这些轻资产的企业、平台型的企业可以直观的感受到报酬递增。这样的情况下有三个法则值得被关注:一是经济增长的超密集法则,城市规模每扩大一倍,人均生产效率提高15%到30%,二是基础设施消耗的亚密级法则,城市规模每扩大一倍,人均基础设施消耗成本降低15%。例如,1986年北京市当时有1028万人口,年消耗用水36.6亿吨,截止到2017年统计数据显示北京市人口2117万,用水是39.5亿吨,人口增长一倍,但用水消耗增长不到10%,这对于下一步智慧城市的建设特别重要。第三法则则是出行简单法则,在出行成本可以接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择更加快捷的方式,因为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有太多不公平,但只有一件事情是公平的,每一个人每天都只有24小时,随着这个地区经济富裕程度的提高,随着个人社会价值的提高,你的出行时间越来越珍贵。
未来的智慧城市很重要的是以交通网和互联网作为承载平台,整合城市数据资源,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支持产业转型和空间组织优化,创建智慧、绿色、互动的城市才是我们的未来。信息化的建设会助力城市公共服务升级,包括城市各方面的运营以及大数据的管理,如何和政府、企业构建服务关系,其实城市未来的发展空间是巨大的。
三、营造什么样的生态支撑数字基建,催生城市内生变革动力
有了新视野和新理论认知之后,数字基建催生城市内生变革的动力的路径是什么,关键是需要营造什么样的城市现代化治理生态。中国正面临从过去官、民二元的传统社会转向政府、公众、企业、智库四方协同的现代社会。
政府听取各方面意见,制定对于创新包容的激励政策,推动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践行主导资源配置作用,实践创新,促进发展。在企业经营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形成智库,智库提供智力支撑,主导理论创新。而具体实践应用中,公众可反馈基层问题和公共服务需求,参与公共决策。最终形成政府、企业、公众、智库四方之间协作现代化生态。
回头看政府这一端,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今天长三角一体化虽是热词,但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中,“一亩三分地”的思维严重,但是深入看政府“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其存在是客观现实的,为什么呢?上海市不能随便讲江苏省怎么样,江苏省怎么能对浙江的行政区指手画脚呢?同样部门之间也是如此。所以政府应该面对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做好本职工作,权力清单对应责任清单带来不是有为不作的问题,更应该是一个有效无效的问题。对于市场和企业发展来说,不能只考虑本地的事,要考虑全省、全国的事,甚至要考虑全球的事。如马云代表阿里巴巴说过一句话:“阿里巴巴虽然不是一个国企,但是阿拉巴巴是有国际影响力的企业。”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今天大量的创新都来自于跨界,来自对既有规则的颠覆,一切创新都是从“违法”开始的,只有有为市场,市场经济才能成为区域经济繁荣崛起的基石,也会催生良好的公共管理。政府应该恪守市场经济原理,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提供市场经济所需要的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如果构成一种新的生态,就是需要从有效政府+有为市场,从传统到现代,从他治到自治的转变。
“新冠”疫情给城市出行创新发展带来机遇,过去的信息分散在各个部门,“健康码”基于基本个人信息,这次“健康码”的推进打破了各个部门之间数据信息孤岛,“健康码”关联政府部门和社会企业数据,经综合判断后形成“风险提示”,通过打通信息壁垒,满足人员流动与疫情防控管理需求。面向未来智慧城市,加强科学技术和治理手段创新打破不同部门之间协作壁垒和信息共享壁垒,构建更加安全通畅链接关系,以人为中心的更高效的城市服务市场未来会更加快速推进。
我国城市人口和产业集聚的路径也在发生深刻变化。工业文明时候,人是跟着产业走的;现在生态文明主导阶段,新的逻辑则是产业和资本跟着人才走,人跟着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走。自从美国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以来,哪里更宜居知识分子就在哪居住,知识分子在哪居住,人类智库就在哪集聚。人类智慧在哪集聚,最终人类财富也在哪集聚。这两年有些城市的房地产企业私设地铁站牌,虚假宣传被查处,背后反映是市场发展趋势,也是市场需求,以轨道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如何协同共进,也代表了人们的实际需要。
数字基建也在促进和助力产业转型,构建产业链、供应链和生态圈。比如在发现新的商业机会、产业转型升级、跨界创新合作方面展现了更多合作空间。
未来无论国际关系怎么变,还是应该要以乐观积极的心态看待未来的世界。未来的世界叫超级版图,在全球供应链、超级城市和新商业文明未来竞争中,以基础设施为代表的互联互通数字基建是打破传统地理疆界的战略措施,是争夺资源赢得竞争力的关键要素。未来世界关键体现为四大要素:1、建立在国家之上的供应链。2、国家和地区的竞争合作,将转变为由城市主导的竞争及合作。3、没有边界的社区。4、拥有影响力超过政府的企业。这便是数字基建和城市内生变革需要拥抱的超级版图。
未来互联网和交通网、数字基础设施和传统基础设施进一步融合,支持产业经济从过去的绝对优势、比较优势真正走向可持续的竞争优势,把生产空间组织得集约高效,生活空间组织得宜居适度,生态空间组织得山清水秀,引导高质量发展城市新格局,这才是数字基建催生城市内生变革动力的的未来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