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正文

新型智慧城市的 评价指标与发展建议

一个新型智慧城市的发展和已有智慧城市有所不同,一个新型智慧城市一定是从信息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的迈进过程。通过这样的过程,让城市变得更聪明,更智慧。
发布时间:2021-08-17 17:13        来源:数字经济杂志        作者:

何为新型智慧城市
城市的智能化水平是城市发展水平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强调:“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前景广阔。”
智慧城市是集成运用5G、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有效整合各类城市管理系统,实现城市各系统间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推动城市管理和服务智慧化,提升城市运行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城市居民幸福感和满意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创新型城市治理形态。
回顾近十多年来各方面在推动智慧城市发展上做出的努力,我们发现各地对于智慧城市的认识越来越清晰,政策环境不断优化。国家层面积极强化顶层设计,各地方有序加以落实和推进,逐步形成全国一盘棋的格局。另外,伴随着数字技术能力快速提升,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坚实稳固的物质基础。
技术不断迭代使得物联网、移动终端、云计算、大数据、AI技术不断成熟,出现了更有效的工具,创造了更好的治理手段,技术赋能成效凸显。同时我们也发现各地方不断努力,不断以场景、体验及情感来创造性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更智能、更聪明的城市大脑,为智慧城市智能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数据中心把各方面数据有效汇集起来,让我们能够利用数据解决许多不确定性的问题。

如何对新型智慧城市进行有效评价
一个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状态可以用SMART体系框架图所提出的五大关键因素来反映:服务 (Service)、管理(Management)、应用(Application)、资源(Resource) 和技术(Technology),五大因素英文首字母构成单词“SMART”。
本次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紧扣 SMART 理论模型,共设计有5个一级指标,分别从技术、资源、平台、管理和服务方面详细展开16个二级指标和52个三级指标。
在“技术支撑度”方面,主要考察六个方面:网络基础、物联网、云计算、智慧终端、创新能力建设和产业生态。
在“资源准备度”方面,我们更侧重的是数据资源建设情况,特别是数据有效供给能力、数据完备度、数据质量等,主要涉及信息数据资源标准体系及关键基础数据库建设方面。
应用平台建设是智慧城市服务和管理的实现手段,与城市服务管理所涉及的各个领域密切相关,在应用平台成熟度方面,重点关注开放度、统一度、安全性和集约化等。
规划管理是数字化管理与运营的前提,运营管理是数字化管理与运营的关键,监督评价是数字化管理与运营的保障。智慧城市的核心还是在于管理理念,同时用技术手段保证管理措施和方法到位。在“管理成熟度”方面,分为建设管理和社会管理两个维度进行考虑。
从服务公众的角度,智慧城市的服务应该涵盖社会民生的各个领域。同时,智慧城市的建设也离不开社会公众的参与,畅通的服务反馈渠道有助于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在“服务完备度”方面,评估指标细分为数字服务和服务体验两个方向。

给智慧城市做次全面体检
近年来,随着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深入推进,以数字化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 不断取得新进展、新突破。感知智慧城市成效,关键在于各个城市能够提供多少种让老百姓或者让城市管理者感受到的数字化服务以及各种服务体验效果。中国软件评测中心联合赛迪网从2020年12月底至2021年6月底,重点选取了2020年中国地区GDP排名前50的城市作为评估对象,按照设定评估指标进行综合数据采样、分析和综合排名。综合排名包括领军城市、先锋城市和探索型城市等三类。16%属于领军城市,34%属于先锋城市,还有50%处于探索阶段的城市。领军城市包括无锡、北京、上海、杭州、广州、青岛、深圳,属于第一梯队。
智慧城市建设管理和数字化社会管理初具规模,为智慧城市发展筑牢管理基础。样本城市较为重视公共安全、社会信用、数字城管、数字社区和智慧城市的数字服务全面铺开,民生领域智慧政务不断升级。各地在数字交通、医疗、教育、社保、政务和就业等方面的数字服务建设相对成熟,取得了较好的建设成效。其中,深圳、北京、上海、广州、宁波、苏州等城市在应用成熟度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智慧城市智能化根基日趋牢固。物联网、网络基础等网络基础设施持续赋能智慧城市建设。各地重视智慧城市建设的技术支撑,通过创新技术落地持续赋能智慧城市发展。应用平台整体取得较好的建设成效。各地对“一站式” 服务、“一卡通”服务、安全技术保障、安全制度建设、安全事故防范和平台风险控制等方面的建设较为重视,业已取得良好建设成效,为智慧城市的整体推进搭建了较为成熟的载体框架。

制约新型智慧城市发展的因素及解决建议
智慧城市发展和各城市整个经济发展是相匹配的,关键在于有没有雄厚资金进行持续投入。经济规模对不同指标的得分指数影响强度不同。虽然经济规模与一级指标得分指数基本呈现正相关态势,但对技术支撑度、资源准备度、服务完备度的影响尤为明显。整个区域的发展和经济活跃度相关,长三角地区在近年来非常活跃,珠三角地区整体也在不断提高。在当前智慧城市建设中,各地顶层设计和基础平台已经基本成型、服务初见成效,而各地在技术和资源方面有很大提升空间,尤其各地在云计算、智慧终端、数字经济等领域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我国智慧城市发展更关注城市治理者体验,而普通市民服务体验不佳、参与积极性低。各地在数字交通、医疗等民生领域的数字服务建设相对完备,但在移动端服务、无障碍访问和市民反馈等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如何真正让智慧城市有温度、有感觉,还需要进一步的努力。
数据流通不畅,数据要素潜能亟待激活。尽管各地相对重视基础、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信息数据资源库建设和开放,但数据共享方面的资源准备工作依然不理想,尤其数据资源标准规范有待完善。在应用平台成熟度方面,各地应用平台数据资源内部高效共享和外部安全开放急需强化,尚未有效打破数据资源壁垒,极大地制约着数据要素的自由流通,限制这数据要素驱动力充分释放,为AI全面应用带来极大挑战。
针对这些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第一、重视软硬结合,促进智慧城市均衡发展。各地应不断深入对智慧城市发展阶段的认识,促进智慧城市均衡发展,有力支撑数字中国建设。一方面以实现“智脑决策”为目标,继续加强“协同联动” 的“感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强化智慧终端建设投入,补齐短板,利用5G、IoT、边缘计算等技术,多端采集政府业务数据、物联网监测数据、视频数据、社会数据、互联网数据、第三方数据等数据,整合视频、数据、位置、 环境等多类型感知信息,提供集中管理、分散控制的感知终端管控服务,实时动态感知城市运行状态,精准控制和统一管理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实现智慧城市“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有机统一。另一方面要以“制度为先”、“生态为核”,不断提升软实力建设。要将智慧城市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在制度创新上久久为功,解决好统筹协调、平战有序转换等问题。摒弃运营主体各自为政的模式,围绕智慧城市前沿技术研发创新、整体性解决方案供给、多样化应用场景落地、标准规范制定、市场化运营等,加速构建政企研学用体系,发挥各自所长、生态共融,创新政府引导、多主体参与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运营模式,减少智慧城市建设投入碎片化、运营无序化、标准多样化等问题。
第二、强化数据意识,提升智慧城市治理能力。数据是智慧城市智能化发展的基础,也是提升城市治理能力的关键。一方面要以“数治赋能”,着力于打通制约数据流通的关键环节。数据畅通流转是智慧城市向智能化发展的核心。既包括政府部门之间的数据流通,也包括政府和社会数据的融合互通。要加强数据权属、数据安全保护技术等方面的理论研究,探索政府数据与社会数据的互通机制,进一步打破数据藩篱,构建全社会数据开放共享体系。另一方面要坚持“安全为根”,强化网络数据安全保障。随着5G、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基建在智慧城市中的深入应用,基础设施云化、业务系统上云已成趋势,数据集中化、透明化、网络化加大了数据安全和个人 隐私泄露的风险。要强化底线思维,管理手段和技术手段双管齐下,筑牢智慧 城市网络和数据安全防线。
第三、坚持以人为本,扩大智慧城市建设成效。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归根结底还是提高城市居民幸福感和满意度。用心筑魂不断提升软实力,坚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来促进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一方面要提供“聚合服务”,改善政务服务体验度。加强政务服务集约化建设,构建一体化政务服务体系,不断提高智慧城市的建设效率,提高市民参与度,提升聚合服务能力,改善各类政务服务体验,真正做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另一方面要坚持“用户至上”,提升市民参与度满意度。顺应信息社会技术发展趋势,挖掘用户需求,加快推进各类政务服务能力迭代升级,不断满足公众日益增长需求,提高政务信息传播率、服务到达率。要本着多用户多场景、千人千面的思路,立足市民生活、政府管理、企业运营等多用户的实际需求,丰富拓展智能技术应用场景,从场景解决方案中破解城市发展中遇到的堵点、难点问题,提供人本化、精细化、强感知的城市管理服务,改进治理过程,提升治理能力和水平,切实增强人们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每日必读

专题访谈

合作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