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正文

智慧城市综合感知的技术与应用

智慧城市的发展推动了感知信息的成熟。物联网将现实世界和数字世界有效融合,自动、实时感知世界的人和物,云计算中心处理了海量的信息和复杂的数据,为城市建设提供了智能化、人性化、高效化的服务。
发布时间:2021-11-11 16:52        来源:数字经济杂志        作者:龚健雅 中国工程院院士

智慧城市的发展推动了感知信息的成熟。物联网将现实世界和数字世界有效融合,自动、实时感知世界的人和物,云计算中心处理了海量的信息和复杂的数据,为城市建设提供了智能化、人性化、高效化的服务。
早在十二五期间,智慧城市这一概念便被提出。2010年国内多个地区将建设智慧城市作为发展目标。在河北省,科技部、住建委、发改委、工信部等单位牵头,建设了大量的示范系统和试点单位。这期间,国家科技部开始了对智慧城市的第一期部署,到2013年开展第二期部署,直至2017年上升至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在一些关键技术和示范项目成功突破。“智慧城市需要数据的实时性、有效性。物联设备获取数据涉及到感知问题。”龚健雅院士表示,感知技术发展路线有两条。
其一是对比观测发展技术路线,该技术要早于数字城市及物联网之前。其二是物联网技术发展路线。2014年开始,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崛起,感知传感技术几乎融入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每个场景中。气象、水利、环境等探测感知信息通过网络实现了自动化采集。庞大的数据集群构建起综合感知网,并在各平台深入应用。
如何将多种感知平台、感知传感器协同到一起,将自然灾害、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多种协议构建于同一系统下,是下一阶段的攻克方向。
十三五期间,国家科技部设立了物联网与智慧城市的国家重点研发专利,武汉大学申请了空天地多平台多传感器集成观测及融合认知项目。其研究目的是将连续的,高精度的,准时的实时感知信息融合于同一体系下,构建城市群到单个城市到各个街区一个多尺度的感知服务系统,提升整个城市时空信息的感知服务能力。
上述项目包括如下内容,一是共性的体系,包括标准体系和关键技术;二是人、车、物等不同信息的融合;三是个别无人机在消防和困难地区,与无人车、机器人的配合协同,以此形成特殊地区事故突发的感知系统防范和应对。目前,这项研究在大范围多次感知,城市圈大气质量监测等方面已取得阶段性进展。
“对于动态人和物的感知,我们已研发出高精度和高分辨率的摄像系统。这个系统像素达到十亿,可以将几公里内目标放大到很清晰,可以应用在很多公共设施。”龚健雅院士以马拉松比赛为例,摄像头可以动态捕捉每个参赛者面部表情,随时掌握每个选手的比赛状态。他介绍说,实时技术、成像技术、感知技术的发展,可以与人工智能识别协同。
报告尾声,龚健雅院士透露,地理大数据及智慧城市和智慧流域综合感知,去年被中国工程院列为全球工程的前沿课题。下一阶段重要课题是实现各种数据建立统一系统,为城市发展提供一致化的服务。

 

每日必读

合作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