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应急为大安全、大应急体系提供科技支撑、装备支撑、人才支撑,是抢占技术革命机遇,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在日前于江苏苏州举办的智慧应急与安全高峰论坛上,中国科学院大学应急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李颖表示,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以高水平安全服务高质量发展,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是当前工作的重要任务。她认为,要以工业互联网为底座,融合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AI、模拟仿真、情景推演等技术,坚持需求导向、问题牵引,构建应急数字孪生系统。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
李颖表示:“通过数据到计算到推理的融合,以及多灾害耦合治灾过程模拟和情景的构建,还原自然灾害、生产事故、城市安全等应急现场的场景环境,仿真推演风险演进的路径和应急预案的效果,不断提高灾害事故的风险识别、监测预警、远程响应、协同救援、综合保障能力。”另外,要大幅提升对风险源的动态感知认知能力,这是应急保障的基础。通过运用传感、传输、运算、建模等数字技术,多网叠加,全域涵盖地质、洪涝、危化、矿山等自然灾害,在安全生产领域,动态获得精确海量的数据,才能全面支撑应急管理的事前预判、临灾预报、短临预警、救援应对。“利用工业互联网和数字孪生技术,构建风险监测体系,提升服务保障常态化能力,建设覆盖城乡的极端灾害下基础设施运行监测的预警系统,构建服务全局的城市安全运营监测服务云平台。”李颖如是说。
加快智慧应急创新能力与人才培养刻不容缓。她认为,要加快建设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的智慧应急科研平台,形成一系列创新成果,提升源头的创新体系化能力,围绕自然灾害、安全生产、城市生命线安全等突破智慧感知评估、监测预警、研判决策、处置救援、指挥控制等关键技术,提升智慧救援与处置的实战水平。
李颖表示,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中,推进智慧应急建设,对提高重大风险防范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