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以来,多地税务局纷纷正式发布关于企业远程注销税控设备的操作说明,意味着税控专用设备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即将迎来全面数字化的电子发票时代。税控设备的主要用途就是开具发票,以及报税期间抄报税统计当月数据、认证发票、清卡等。
曾经,发票作为一种商业凭证和税务工具,在经济交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共同回顾下发票开具系统变迁历史,了解其来龙去脉。
第一阶段:手工开票无系统(1994年)
1994年税制改革刚推行,开具发票只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手写、一种是定额,如下图的手工发票是当时每家企业财务需要去税局领取。
第二阶段:若干发票系统并存(2000年)
国家税务总局开始与各方合作开发各种开票系统,不断强化对发票的管理和控制。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从2000年1月1日正式推广运行,使用金税盘和报税盘,可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和增值税普通发票。2013年8月,国家税务总局推出了货物运输业专用发票税控系统,使用税控盘和报税盘,可开具货物运输业增值税专用发票和机动车销售统一发票。
第三阶段:发票系统融合(2015年开始)
2015年1月1日,国家税务总局面向全国推出增值税发票系统升级版,即“增值税发票管理新系统” ,既可以使用金税盘,也可以使用税控盘。2016年1月1日增值税电子发票系统开始全国推行,这是建立在增值税发票系统升级版的基础上的一个子系统,用来开具增值税电子普通发票。
第四阶段:开票系统升级(2019年10月)
2019年10月底11月初,增值税发票管理系统2.0版陆续在全国各地上线,“增值税发票选择确认平台”升级为“增值税发票综合服务平台”,通过增值税电子发票公共服务平台,使用税务UKey,可以开具增值税电子发票,开具的电子发票和原电子发票最显著的区别就是没有“发票专用章”。
第五阶段:全面数字化电子发票正式登场(2021年12月)
2021年12月起,国家税务总局在内蒙古自治区、上海市和广东省(不含深圳市)三个地区启动全面数字化的电子发票试点,开始推行全电发票。2022年8月28日,全电发票的受票试点工作已扩展至全国所有省市。全电发票在全国各地加速推进,中国税收征管也在逐渐步入“以数治税”的监管新阶段。
2023年3月,国家税务总局深圳市税务局在深圳市的部分纳税人中开展数电票试点,使用电子发票服务平台的纳税人为试点纳税人,全电发票更名为“数电票”。
随着数电票的快速推进,截至目前,全国已有24省市试点可开具数电票。按目前公布计划,7-9月已进入数电票开具试点城市的迅速扩围期。预计到9月底,全国24省市将有80%-90%的试点纳税人正式开具数电票,不再仅仅停留在试用阶段。
数电票重构财税管理流程 促使企业财务数智化转型
客观来说,数电票的应用确实有利于带动企业实现数智化,数电票自开具开始便可以实现电子化,企业的各项业务单据、财务单据均可以在系统内查询和追踪,从而加快企业信息流通,有利于企业全面实现数智化。
数电票的推广和深度应用也将直接有利于企业降低开票成本,数电票以信息技术为载体,以电子发票服务平台税务数字账户的形式展示,包含了一连串的交易信息和财务信息。发票的传输和使用,大大节约了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也避免了纸质发票可能发生的遗失、毁损等风险。
如今,财税数智化时代已经到来,面对“以数治税”的重重挑战,打好财税数智化基础至关重要。畅捷通好会计是为小微企业量身打造的智能云财税应用,随时随地帮助小微企业管理现金银行、发票、往来、报税、经营分析等,高效、智能的提升小微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及时预警票据风险,提高发票管理合规性,正是帮助企业加速财务数智化转型的“利器”。
利用自动化优势,释放一体化价值
好会计支持接收数电票,通过多种方式采集方式,实现发票数据的线上提交、线上审批、一键归档的全流程无纸化智能报销流程。
成熟的发票合规风险管控体系
好会计实现了对发票的多重审核校验与高效处理,发现异常及时预警,维护企业纳税信用,防控税务风险,助力企业打造票税风险防火墙。
“票财税费银档”一体化为主要的解决方案
从数电票的采集、解析、查重、报销、入账、归档等环节出发,打通业务、财务、税务和电子档案各链条,冲破数据孤岛桎梏,实现业财税的流转与数据交互和连接,推动企业票档管理全流程实现数字化、智能化和无纸化。
数电票进程加快推动了企业财税数智化转型进程,企业应当抓住时代契机,前置布局“票财税费银档”一体化管理体系,通过合规、高效的管理手段,打造团队数智化能力,重塑核心竞争力。畅捷通将会帮助企业加快适应数电发票的到来,为企业创造持续的价值。
畅捷通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畅捷通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股份代码:1588.HK)是用友旗下成员企业。作为中国领先的小微企业财税及业务云服务提供商,公司秉承“用创想与技术推动小微企业发展/进步”的使命,以员工快乐工作,成就事业,分享成功的平台为愿景,致力于为小微企业提供社交化、个性化、服务化、小量化的生意管理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