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正文

智慧社区建设 助力基层治理现代化

智慧社区被看作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本单元,城市智慧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城市基层治理创新的重要抓手。加强智慧社区服务能力建设、改革创新完善基层治理,努力实现“十四五”时期“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增进民生福祉,提升共建共治共享水平”。
发布时间:2023-10-27 09:34        来源:数字经济杂志        作者:陈耿宣 王景 兰茗新

一、建设智慧社区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建设智慧社区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必然要求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技革命和新兴产业深入发展,数字技术不断向社区生活延伸,社区居民的生活日新月异,诉求日益多元化。智慧社区的建设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满足居民个性化需求,在基层化解矛盾纠纷,更好地为居民提供精细化服务,拓宽了居民表达诉求的渠道,增多了与社区的党组织和党员的沟通,有效实现了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让社区更加和谐有序、服务更有温度,不断地增强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建设智慧社区是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路径

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转型带来了社会结构的深刻调整,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社区面临的社会矛盾日益复杂化,传统的社区治理面临新挑战,加强和创新基层治理的需求非常迫切。智慧社区通过大数据平台集中数据、综合分析并解决问题,通过科技手段为基层治理减负赋能,推动基层治理流程再造和模式优化,向智能化、精细化、现代化发展,促进社区服务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使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提高。

(三)建设智慧社区是加快数字化发展和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

智慧社区是第四次信息技术革命时代背景下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驱动传统社区转型升级形成的新型数字社区。以数字化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全面提高运行效率和宜居度,推动社会治理、政务服务和生活场景数字化,打造智慧共享、和睦共治的新型数字生活,将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社区管理服务,不断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服务效率,智慧社区是数字中国背景下城市公共服务发展的实践探索,是打通智慧城市的“最后一公里”。

二、当前智慧社区建设的重点任务

(一)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

一是明确社区工作者职能。智慧社区工作要立足社区为人服务的本质,不断强化社区为民、便民、安民功能,同时作为基层自治组织承载政府各职能部门一部分基础工作。社区工作者应以服务社区居民为宗旨,提升线上线下相融合的社区治理服务能力,创新社区治理工作,让社区更加和谐有序、服务更有温度。二是转变社区工作者意识。社区工作者意识变被动为主动。转变对治理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的被动反应心态,积极接纳智慧治理。社区工作者意识变管理为服务。转变传统管理体制下的思维模式,提升服务意识,处理好行政事务与社区工作的关系,回归服务居民本身。社区工作者意识变时点为持续。智慧社区的建设和治理久久为功,转变完成任务式、追逐短期效益的心态,建立与企业的长效合作意识,避免社区出现长期疲态治理和后期建而不管的状态。三是加强社区工作者行动。社区工作者应主动学习技能,积极参与培训。熟练掌握信息化处理工具和智慧设备使用,掌握基层治理的专业知识,提升解决问题和统筹协调的能力。社区工作者应加强调查研究和实践探索。主动了解居民生活的诉求和习惯,善于与老年人、儿童、残疾人和失业人员进行有效沟通,经常与政府、企业和志愿者团体组织协作。社区工作者应创新社区治理工作。善用智慧治理技术的同时警惕技术工具理性迷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创新解决传统社区治理的工作盲区和瓶颈问题。

(二)完善智慧社区服务平台

一是平台搭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服务为主的平台。智慧社区平台的搭建充分考虑制度和文化增强社区凝聚力和归属感,成为社区主体交流互动和接受服务的媒介,促进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平台可以通过一定程度的管理和监督确保服务的质量和安全,但避免过度依赖强制性的管理措施。立足社区平台用户需求,推动产品服务从平台供给导向向居民需求导向转变。平台应用与社区商业发展深度融合,立足社区工作安排为社区工作者提供数据分析、决策支持、运行监控等功能。二是完善和拓展平台功能,推进平台集约性与连通性。推进区县、街道和社区三级信息共享、服务协同,实现社区相关不同行业部门沟通协调,容纳多元参与主体,有效连接社区内部系统和外部市场。不断拓展应用和完善功能。利用新兴技术不断拓展社区服务平台应用场景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完善政府服务功能,提高政府服务质量和效率。加强与外部组织机构合作,与其他平台系统跨平台整合协同,与其他智能设备、应用程序和数据源连通,提供更加全面的一体化服务。定期进行系统更新、漏洞修复和性能优化,建立平台用户反馈系统以收集用户反馈并不断改进平台功能和服务。夯实平台安全基础,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加强隐私保护,防止数据泄露和未经授权的访问。三是提高平台的智慧化水平。具备深度理解用户需求的能力。基于大数据和智能算法建立完备的数据驱动的决策机制,收集大量动态数据并加强后台数据分析处理,深度挖掘社区居民的行为、偏好、历史记录和评价数据,提供精准的个性化服务和差异化的定制服务。具备高度自适应能力。结合用户反馈评价和环境变化不断优化演进智能算法,通过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等技术,自主学习以适应用户的偏好习惯。具备情境感知的能力。通过自然语言处理和计算机视觉等精准理解用户的问题、意图和情景,支持多种交互方式和多模态体验,增强用户的体验感。

(三)健全智慧社区建设制度体系

一是加强智慧社区建设规划的顶层设计,统一规划智慧社区建设。城市宏观规划落位与社区微观方案实施相结合,避免重复建设和盲目建设,把握好政府主导自上而下的建设与基层社区自下而上自主探索间的关系。循序渐进建设智慧社区。组织开展智慧社区建设综合试点,及时总结推广各地优秀经验并对社区工作者示范培训。根据地域特色、居民生活方式和信息化基础条件区分社区不同类型,分类规划智慧社区建设的策略和重点。二是建立智慧社区建设和运营标准体系,同时推进强制性标准和软性标准使智慧社区的建设保留特色,避免同质化且具有一定的可复制性。从总体要求、基础设施、资金投入等方面,对智慧社区建设的相关标准进行梳理,建立健全智慧社区规范建设政策体系,规范智慧社区建设基本定义、建设内容和应用环境等,从政策层面鼓励推动社区各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信息共享。采用国家标准打造自主、可控、可信的网络安全社区,将国产加密算法与智慧社区建设相融合,与行业标准充分衔接。三是完善智慧社区管理制度体系,建立健全多元主体共同治理机制。完善社区重大事项讨论的居民代表会议制度、志愿者注册登记和党员进社区制度,鼓励专业的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丰富社区居民参与形式。明晰上级政府、街道与社区居委会的权责关系,优化权力结构。建立社区权力清单,划分行政职责与社区工作职责,健全社区工作者岗位责任制。

三、推进智慧社区建设的主要路径

(一)促进智慧社区协同发展

一是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穿于智慧社区建设的全过程和各方面,确保智慧社区建设的正确方向。全面完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机制,使基层政权坚强有力,基层群众自治充满活力,基层公共服务精准高效,党的执政基础更加坚实。健全党建引领智慧社区社会组织工作机制,乡镇(街道)党(工)委和村(社区)党组织加强对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的领导。全面加强党建引领智慧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扎实做好服务群众、教育群众、凝聚人心工作,组织引领群众听党话、跟党走。二是促进各主体协同参与。社区建设以政府为主导,增强其他主体力量,拓展社会组织种类和功能,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格局。政府对社区工作者给予自主性,精简工作流程,使社区工作者能集中精力于服务和创新治理。政府、街道与社区居委会之间有效沟通,信息一体化提高办事效率。社区工作者转变观念支持社区居民和民间组织参与共治和推动社区自治。三是促进技术应用协同发展。技术应用与居民需求和使用协同。缩小智慧社区技术平台开发者与社区居民使用者之间在技术能力和实际需求上的差距,降低技术门槛使社区居民熟练掌握功能使用,关心社区价值使前端应用精准匹配居民需求,增强社会力量弥合虚拟平台与实体社区对接。技术应用与技术改革协同。加快新兴技术与传统行业的结合速度,同步推进智慧基础设施投入与智慧技术开发应用,推动新技术应用形成规模效应、智慧产品稳定运行。

(二)夯实智慧社区数字发展基础

一是基础设施改造考虑社区分类和居民特点。基础设施建设应对弱势群体友好。充分考虑老年人、残疾人、儿童等群体的实际生活使用需求和智慧生活数字鸿沟,修建专门的养老基础设施和无障碍基础设施,保留线下办理渠道并积极拓展数字化支撑下的线下服务功能。基础设施建设应区分不同社区,对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的老旧小区进行相应传统设施智慧化改造,对新建智慧设施的社区优化增值服务,对不同小区的基本公共服务和社区环境进行无差异改造。二是打造数字底座兼顾信息共享和信息安全,建立一体化信息系统。建立社区数据库,集中数据并以县为单位汇总和返还,多级联动打通信息壁垒。打造数字乡村和智慧社区一体化信息系统,使城乡深入融合促进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完善综合信息共享平台。融合基层治理全要素,实现信息流与物流、资金流、人才流的深度融合,推动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与智慧社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互联互通。完善信息管理机制。统一数据录入、流通、共享和应用机制,完善信息收集、更新和发布机制,完善乡镇(街道)与部门政务信息系统数据资源共享交换机制,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处理好传统信任壁垒与信息进一步开放共享的关系,保障新型网络安全。三是提升社区主体数字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提高社区工作者数字技能。制定社区工作者数字技能专项培训计划,组织数字化项目的实践活动并开展案例分享会,建立数字化工作小组互相协作,建立数字技能导师制度提供指导和监督,建立社区工作数字技能应用激励机制。提升社区居民数字素养。通过社区志愿者现场教学等形式普及信息化知识,帮助数字弱势群体掌握智能手机和基础数字设施。推进社区产业数字化转型。鼓励社区商家资源和服务的获取途径线上化,社会组织制定数字化转型战略优化社区工作流程,社区周边企业构建数字化管道与社区内部服务平台对接。

(三)推进智慧社区持续创新发展

一是建设多样化智慧社区。因地制宜新建智慧社区和老旧小区智慧改造。通过区位、房价、教育资源、住宅户型、业主年龄结构等因素综合勾勒出业主群体的基本画像,形成针对性的社区规划设计。针对老龄型社区、亲子型社区、上班族社区等不同类型,修建相匹配的公共设施、安排公共服务和开发本地特色应用。增强社会组织创新能力,避免小区建设同质化和项目内容千篇一律。二是满足居民个性化需求。为不同居民提供个性化服务。区分常住居民、流动人口分别提供定制化公共服务。为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精神障碍患者等提供适老化和无障碍服务。建立每个居民的个人数据库,智能推荐服务满足差异性需求。不同社区服务主体创新服务方式。创新政务服务、公共服务提供形式,支持民间组织、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提供专业化、特色化服务,针对居民个别难题提供专门服务。三是创新数字化应用场景,创新数字化社区治理模式。包括供需协调互动模式,推行“社区输入+网上推送+部门响应”工作模式、“互联网+全科社工”等现代化社区治理模式,探索“指尖办”“网上办”“就近办”等新兴服务模式。创新数字化居民生活场景。推动社区购物消费、居家生活、公共文化生活、休闲娱乐、交通出行等各类生活场景数字化。基于“互联网+”理念,构建“规范服务+智能技术+评价反馈”的创新智慧服务模式。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和社会资本投资。推动市场主体承接智慧社区项目建设并参与智慧社区服务模式和产品创新迭代的多元主体共同建设运营的模式。采取社会投融资、政府购买服务、政府与企业合作经营等多种方式解决资金短缺问题。挖掘智慧社区全新的运营模式。为打造社区并计划盈利的房地产企业和互联网企业构建有效多样的盈利回报机制,为社区范围内的其他商事参与主体带来新的市场机会和利润增长,实现智慧社区的持续良性运营。

陈耿宣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兰茗新 重庆启点数字工程技术服务中心主任

每日必读

专题访谈

合作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