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正文

中国电信发布全光网2.0智能化成果及“云网融合大科创装置”

11月10日,在2023数字科技生态大会科技创新合作论坛上,中国电信正式发布全光网2.0智能化成果及“云网融合大科创装置”,为积极推进以云网融合为核心特征的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云网融合创新平台,护航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塑造新动能新优势。
发布时间:2023-11-13 14:54        来源:赛迪网        作者:赛迪网

1110日,在2023数字科技生态大会科技创新合作论坛上,中国电信正式发布全光网2.0智能化成果及“云网融合大科创装置”,为积极推进以云网融合为核心特征的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云网融合创新平台,护航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塑造新动能新优势

创新驱动  全光网2.0智能化从理论概念走向网络实践

在云改数转战略指引下,随着全光网朝着超大组网、超长距离、超大容量、高维度全光交换和泛在接入方向发展,网络数据剧增、运维需求复杂多变,智能化成为全光底座所必须具备的关键能力。

2021 年,中国电信发布《全光网 2.0 技术白皮书》并提出运营智慧化愿景,近两年在光网络智能化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尝试,取得了显著成果。中国电信研究院傅志仁副院长在会上分享了全光网2.0智能化技术目标架构,以及在融合管控、智能运维等方面的工作和成效。

   “全光网2.0智能化”是“全光网2.0”的“运营智慧化”的高度体现,旨在规、建、维、优、营全生命周期中,实现意图识别、精确感知、智能分析、高效决策、自动执行等目标,助力全光网数字化、智慧化转型。

 

中国电信在实现传统网管能力的基础上,结合SDN/SDON/SDAN技术,实践融合管控,自主研发了接入型OTN统一管控系统UMS已纳管10个厂家、覆盖255个城市,实现端到端管控和业务一键开通;自研盒式波分控制器ONC,已在15省部署应用,实现光电解耦,城域波分长效降本40%;自研工业PON自服务平台,已部署86行业,纳管近20款设备,提升客户管控效率30%。中国电信积极推动标准化管控接口,完成网元直控和多厂商设备的统一纳管,从源头提升网络数据采集质量,为智能化奠定了基础,提升用户网络体验

在融合管控的基础上,借助自研产品快速迭代优势,人工智能算法、数字孪生、精确感知等新技术在全光网2.0智能化中的态势感知、故障溯源等场景获得应用。现网应用中实现了同路由检测、故障振动定位,在几千+的事件触发条件下,准确度大于90%,精度优于20通过故障溯源算法实现分钟级故障定位,根源告警结果与故障工单对比显示准确率优于90%

夯实平台 云网融合大科创装置从共商共建走向共创共享

云网融合大科创装置,是中国电信基于云网融合3.0理念全新打造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继2022年初步建成以来,已逐步发展成为中国电信打造科技型企业的特色优势和重要抓手,科技实力和创新布局走在行业前列。2023年,中国电信以“四个面向”为根本,持续促进科技型企业建设,高质量推进大科创装置各项服务能力优化提升。

云网融合大科创装置打造了以“六大定位”为引领的全新134N体系架构,一是科创研发的新基地,承载科技创新发展,促进产业转型;二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加速器,服务于研发成果的仿真验证;三是前沿技术的试验床,开展前沿技术、战略新兴产业的试验验证;四是安全技术的练兵场,建设涵盖国外主流设备的攻防兼备的试验网,做到试验网与生产网的适度隔离;五是运营技术的实习站,结合云网运营领域难题,成为准现网验证平台;六是科技人才的培训地,构建人才培训平台,促进人才转型。

C:\Users\Administrator\Documents\WeChat Files\zxg1028\FileStorage\Temp\0b12b92606c907c1142cced901bed84.jpg

目前,云网融合大科创装置全面实现了1420节点广域互联底座,支持远程接入;开放战新7大领域、42项、多业务、全场景体系化服务能力;规划自服务门户支持在线调用,形成广分布、大容量、多专业、高仿真、可重构、强开放的独特优势。

基于云网融合大科创装置,2023年中国电信携手合作伙伴打造“共建共享、融合创新”的生态格局,联合生态伙伴开展10+项典型试验,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协同省公司形成标杆案例30余项,合力支撑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

中国电信全光网2.0智能化成果及“云网融合大科创装置”的正式发布,充分展现了中国电信坚持科技创新为引领全面深入实施云改数转战略的创新实践成效。未来,中国电信将持续加强关键技术自主研发,推动光网络智能化朝着通感算一体化,网络大模型,在线孪生等技术持续发展,携手产业合作伙伴,共建自主可控的全光网2.0智能化产业链;同时,进一步提升云网融合大科创装置创新服务能力,努力成为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携手生态合作伙伴为科技创新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为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为数字中国经济建设贡献力量。 

每日必读

专题访谈

合作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