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牌发展局面整体向优
上榜品牌价值较五年前提高,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局面
2022年品牌200强总价值较2018年明显上升。数据显示,2022年品牌200强价值总和达6.66万亿元,较2018年5.57万亿元上升1.09万亿元,增长率约20%。其中,第20名、第100名、第200名上榜品牌价值分别由2018年的约600亿元、110亿元和30亿元上升至2022年的约800亿元、135亿元和55亿元,表明上榜头部品牌价值五年间提升幅度更大。2018年20强中,大部分排名相邻的品牌价值相差大约100亿元,而2022年20强中,大部分相邻的品牌价值相差30亿元左右,且榜单第50名后的品牌价值并列情况十分突出,表明五年间上榜品牌价值均呈现提升向好发展态势。
品牌行业覆盖面更广,日化等部分行业品牌价值涨幅相对突出
2022年,品牌200强行业覆盖金融、酒类、食品饮料、烟草、科技、汽车制造、消费电子、电子商务和零售、传媒与娱乐、生活服务等24个领域,其中日化行业、快递行业和酒类行业品牌为品牌总价值提升做出较大贡献。以薇诺娜为代表的日化行业表现最为亮眼,品牌数量由2021年的3个增加为2022年的8个,品牌价值由220亿元上升至745亿元,同比增长高达239%;以顺丰为代表的快递行业品牌价值涨幅位居第二,规模由1405亿元增长至1560亿元,同比增长11%;以贵州茅台为代表的酒类行业品牌价值涨幅位居第三,品牌价值由2021年的16,645亿元上升至16,930亿元,同比涨幅2%。
民企品牌居主导地位,新上榜品牌价值可观
五年间,民营企业品牌上榜数量占品牌200强总数比重稳定在50%~60%之间,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民营经济正在不断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力。在2022年品牌200强中,民企品牌上榜数量为112个,其中55个民企品牌进入全国百强,5个民企品牌进入全国十强;同时在新上榜的38个品牌中,民企品牌23个,品牌价值共计1945亿元,占新上榜品牌总价值的61.5%。2022年上榜民企品牌中,微信、腾讯品牌排名最稳定,连续5年位居前10;小红书品牌价值涨幅最大,同比增长200%,元气森林涨幅次之,同比增长75%;薇诺娜以排名第66位、品牌价值200亿元的优异表现,荣登新上榜品牌榜首。
二、我国品牌发展仍存隐忧
上榜品牌总价值较两年前仍处低位
2018-2022年胡润品牌榜数据显示,我国上榜品牌200强总价值在2020年达到峰值9.19万亿元,2021年下滑至8.06万亿元,同比下降12.3%,2022年进一步下跌至6.66万亿元,同比下降17.3%,近两年连续下跌。胡润品牌榜将股市市值作为测算品牌价值的重要依据之一,而就胡润品牌榜上榜企业年终市值分析,大部分上榜企业近两年股市市值连续下跌,拖累了上榜品牌价值。如腾讯控股市值由2020年的47,348亿元持续下跌至2022年的28,973亿元,总体下跌近40%;同期,腾讯品牌价值由2020年的2600亿元持续跌至2022年的1250亿元,总体下跌约51%。
上榜品牌过多集中在服务业
2018-2022年胡润品牌榜200强数据显示,五年来我国服务业的年均上榜品牌数量约100个,占据上榜品牌半壁江山。其中,金融行业上榜品牌数量长期位居全行业第一位,常年稳占约40席,占比约15%。相比而言,汽车制造、消费电子等高端制造业上榜品牌总数远低于服务业,未达到服务业上榜品牌总数的50%。同时,部分高端制造业存在上榜品牌数量过少、品牌数量增长较慢等问题。例如,汽车制造行业年均上榜品牌数量低于10个,年均数量占比低于5%,且近五年上榜品牌数量仅增加4个。
新上榜品牌在榜持久性不强
2018-2022年胡润品牌榜数据显示,近五年的新上榜品牌在品牌价值表现上整体波动性较大,呈现“大起大落”趋势。除2022年以外,2018-2021年间的新上榜品牌都在后续不同年份中大批量跌出榜单。如,2018年的34个新上榜品牌在后续不同年份里陆续跌出榜单,到2022年共有19个品牌跌出榜单,跌出率达56%。从具体企业案例看,2020年新上榜汽车制造类品牌中,蔚来的品牌价值在近两年大幅波动,经历了2021年的暴增与2022年的暴跌,而五年在榜老牌汽车制造类品牌比亚迪的品牌价值却保持年均67%的持续上涨。经对比分析,比亚迪成立时间长久,在市场上积攒了近20年的造车经验,掌握了新能源整车制造的自主核心技术与完整供应链,具备扎实的品牌基础;而蔚来在近年凭借“互联网造车”的噱头营销挤进新能源造车赛道,缺乏对汽车整车及核心部件的自主研发技术,汽车制造过度依赖供应链上游,品牌基础仍有待提升。
三、四点建议
践行品牌强国战略,优化品牌发展环境
将品牌强国理念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创新品牌消费场景,激发消费活力,提振消费信心,实现经济建设与品牌发展的良性互动。积极践行品牌相关政策措施,持续推进数字化助力消费品工业深入实施“三品”战略,加快培育新品、名品、精品,推动中国品牌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攀升;丰富“中国品牌日”活动,营造全社会爱护品牌、享受品牌的良好氛围。
优化品牌行业结构,壮大升级制造业品牌
对于酒类、食品饮料等传统优势制造业品牌,深挖新消费时代特点,关注年轻消费群体需求,在保持原有赛道优势的基础上,开发多样化、时尚化、个性化新产品,快速触达年轻消费群体,为品牌注入新时代内涵,实现品牌换档升级。对于汽车制造、消费电子类等高端制造业品牌,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高核心产品自主研发比例,彰显品牌“硬科技”实力,增强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可度,增加品牌上榜数量,促进品牌高端化发展。
加强企业品牌建设,不断提升品牌价值
引导企业提高品牌意识,加大品牌建设投入,推进全面品牌管理,诚信经营,增强品牌信任度,抑制品牌价值下滑,促进品牌快速稳定发展。鼓励企业以先进科技驱动品牌创新,加快数字化转型,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优化管理、制造和服务模式,打造新产品、新场景、新业态,赋能品牌升级。
加大品牌人才培育,支撑品牌强国建设
引导高校加快品牌管理学科建设,加大面向品牌管理的基础研究和教育投入,系统培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层次品牌专业人才。支持企业设立首席品牌官,将品牌建设提升到企业战略高度,对品牌创建、运营、宣传、推广进行专业化管理,持续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鼓励品牌专业机构、职业学校建设品牌人才培育基地,积极开展品牌管理职业培训,培养既具备品牌理论知识又善于品牌创新实践的复合型人才。
张百茵 张健洲 崔冰 何颖 郭雯 赛迪智库科技与标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