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正文

位置数据 助力本地生活消费兴起

在各类数据要素中,位置数据与人们的经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推动了餐饮外卖、网络约车、到店服务等本地生活消费兴起,是我国经济新的增长引擎,并在未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本地生活消费依托本地供给,在线上实现供需匹配,这两个关键特征都需要依靠高质量的位置数据达成撮合,提升匹配效率。数字经济时代要求位置数据的精度更高、时效更强、内容更丰富,但当前我国数据的获取利用与发达国家存在不少差距,也有较大提升空间。
发布时间:2023-12-27 11:02        来源:数字经济杂志        作者:高宏

一、位置数据是本地生活消费发展的关键要素

(一)当下,位置数据已经是包含空间、时间和属性的综合数据集

位置数据作为数字经济的关键要素,正与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融合,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

有研究显示,人类社会90%以上的活动都与时间、空间息息相关。位置数据的基本要素是空间信息,即由经度、纬度和相对高度组成的坐标系,由此能够标示地球上的任何一个位置。

在人类的千年文明史中,从“九鼎”上的山海图到大航海时代的海图,以空间信息为核心的位置数据成为改变世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不过,在今天,位置数据包含的内容更为广泛,涵盖时间信息,即空间和属性对应的时间或时长;以及属性信息,即这一位置上的对象、事件或现象的特征。在空间、时间和属性的结合下,位置数据成为包含多种信息的数据集,在数字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位置数据是本地生活消费兴起、发展的基础条件

本地生活消费是依托本地供给,在线上实现供需匹配,融通线上线下流程的商业模式。一些研究估算,2023年本地生活市场规模达到16万亿元。

未来,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消费习惯转变,将会有更多生活服务从家庭职能转变为市场化供给;同时,年轻消费者的需求将牵引更多新的增量供给,本地生活消费具备长期增长潜力。本地生活消费有两个关键特征:

一是本地供给。本地供给是指一定范围(如方圆3~5公里)内,具备实体仓储或服务能力的零售商、品牌商、仓储网点等。相比于传统电商广泛依托线上店铺、跨区域配送的模式,本地生活市场的时效性更强,也有助于实体商户以更低成本、更高效率连接本地消费者。事实上,“本地”供给恰恰是消费者最熟悉的商圈,居民绝大多数的消费需求,基本都发生在本地之中。而对于商户而言,加速线上线下融合,拓展销售渠道,实现数字化转型,也是提高生存力和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尤其是疫情期间,区域供应链受阻,本地生活市场成为商户“闭店不打烊”,进而持续、稳定经营的重要支撑。

二是线上匹配。由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供需失配始终是消费市场面临的重要难题。尤其是随着居民消费从基本消费转向便捷化、个性化、多样化消费,传统零售市场的匹配难度进一步提升。本地生活市场则把供需双方的搜寻和匹配行为迁移到线上,依托数字化技术,互联网平台可以圈定出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提升撮合效率。

除此之外,基于线上交易形成的大数据,平台还能够支持供需双方在未来的智能匹配和主动推送,从而挖掘新的消费潜力,提升经营管理效率。

由于这两个关键特征,本地生活消费需要依靠高质量的位置数据达成撮合,提升匹配效率。在需求端,本地生活的许多需求都属于“即时性需求”,用户对时间、空间的依赖性均较高,超过特定时间,需求便不复存在,也无法回补;不在特定场景,需求也可能不复存在;同时,这种需求还往往具有临时性特点,不需要提前规划。

例如多数消费者都是在快到饭点时才点外卖,走到某个位置时才准备打车。这些需求,是没必要、也很难做到提前规划的,因而精准的实时位置对于及时、高效的匹配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供给端,这些即时性需求要在特定范围的供给才能满足。

一方面,本地生活的“本地”属性就要求位置接近,位置过远的供给实质上是无效供给。例如根据某外卖平台数据,2022年全国餐饮外卖订单的配送距离在3公里以内的占94.2%,在1公里以内的占55.0%。

另一方面,不同位置的产品和服务有显著差异,难以相互替代。供给主体繁多、结构分散是本地生活服务的典型特征,例如我国餐饮连锁化率不到20%,尽管不同门店提供的餐品名称可能相同、原材料相似,但口味可能有较大差异。虽然产品或服务名称“差之毫厘”,但真实体验可能“谬以千里”。

(三)不同类型的本地生活消费,由于决策场景不同,对位置数据的依赖度有所不同

依据需要做出搜寻和匹配决策行为的主体类型,本地生活市场可以归类为单边、双边和多边配对市场,他们对位置数据的依赖程度也有所不同:

单边配对是指市场中有一方是被动的,只需要一方做出搜寻和匹配决策即可。在本地生活市场中,到店场景的诸多商品和服务,如到店餐饮、休闲娱乐、电影等,都具有单边配对的特点。由于单边配对市场的信息处理过程相对简单,实践中,用户参与程度也相对较高。例如,在到店餐饮市场中,互联网平台只需要根据用户的位置数据,展示出其周边一定范围内的所有门店信息,按一定规则(如价格、距离、口味、环境等)排好序,由用户自主做出选择即可。

双边配对需要参与匹配的双方都做出搜寻和匹配决策。在本地生活市场中,网约客货运服务,家政保洁、家电维修、搬家等诸多到家服务,都具有双边配对的特点。双边配对市场的信息处理过程相对复杂,根据时效性不同,用户的参与度也有所不同。其中,对于需要即时匹配的网约服务,由于时效性要求较高,往往需要互联网平台依赖双方的实时位置数据,快速筛选出合意的供求,继而规划出合理的配对方案(如路线等)。而对于需要预约、延时匹配的服务,由于时效性相对弱化,互联网平台在筛选出合意配对方案后,可以由供求双方做出选择;如果某一方拒绝该方案,平台还可以重新进行匹配,直至双方均认可匹配结果。这种匹配机制体现了市场设计中稳定、“帕累托”有效的思路。

多边配对的搜寻和匹配决策者包括三个及以上主体。

在本地生活市场中,外卖、闪购等依托即时配送场景的即时零售服务是典型的多边匹配市场代表。由于多边配对市场的信息处理最为复杂,参与方的位置数据对于筛选有效供求、提升匹配效率尤为重要。以餐饮外卖市场为例,只有将供给、需求和运力供给做合理配置,才能实现配送效率最大化,为各参与方带来良好的体验。

同时,在匹配过程中,互联网平台还需要为骑手实际规划配送路线。根据美团技术团队计算,如果骑手有5单,就存在11.34万条可行路径;如果骑手有10单,则可能有2.38×e15条可行路径,这需要在毫秒级时间内给出最优解。除此之外,每一次匹配任务完成,也还会影响每个骑手后续时段的位置分布和行进方向,因此餐饮外卖市场的多边配对问题不仅仅是一个静态优化问题,更是一个长周期的动态优化问题。

在这个长周期、连续、动态的匹配场景里,位置数据,尤其是实时、精准的位置数据,对于筛选有效供求,提升决策效率,是极为关键的。

二、技术和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支撑了位置数据的充分应用

本地生活市场的迅速发展,是与相关软硬件技术和基础设施快速发展密切相关的。这主要体现在:

一是随着移动端的网络和设备快速普及,位置数据得以广泛应用。在移动互联网和终端设备的相辅相成发展下,用户逐渐从PC端快速向移动端转移,让“人随网走”变成“网随人动”。相对于PC电脑,移动终端设备有如下技术优势,提高了消费行为的便捷性:(1)具有定位功能,这就使得消费者可以通过全天候的卫星定位系统获得自身的位置数据。(2)具有实时通话功能。移动终端设备在本质上是社交性的,用户携带手机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为能够随时随地连接到其他人或地方,实现更快且更有效的沟通。(3)具有可触摸功能,这使得人与设备之间的交互方式发生改变,更加直接快捷。用户可以使用触摸屏按钮更快地更改首选项,并立即获取信息,而PC电脑设备则需要通过鼠标、键盘、触控板等工具才能实现,交互方式并不那么直接。(4)具备重力和运动感应系统。移动终端设备的便携性和可移动性强,这为测量和感知用户运动相关的信息提供了可能。2010年以后,互联网用户大量向移动端迁移。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数据显示,我国网民通过手机上网的比例从2006年的10%左右上升至2010年年末的66.2%,到2023年6月已达到99.8%,而通过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上网的比例则下降至2023年6月的34.4%和32.4%(表1)。

二是底层技术推动位置数据更便捷、精准地得以应用。位置数据以卫星定位、通信基站定位、无线网络定位等定位技术为基础,又关联地理信息系统(GIS)、互联网等信息技术。近年来,在数字技术的应用下,GIS、GNSS等的运行效率进一步提高,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技术则为位置数据更精准、即时、广泛地应用提供了保障。联合国统计局认为,第四次工业革命形成了新的技术生态系统,正在全方位地改变位置数据的收集、处理和传播方式,全面塑造地理空间行业及相关产业。联合国统计局与Geospatial World列举了推动位置数据应用的主要技术,并评估了这些技术对位置数据应用的高中低程度的影响,如图1所示。

三是我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速,使得物流匹配效率相应提升,位置数据从线上到线下全面得以应用。新型基础设施改变了中国经济的商务环境,电子(非本地,无时空限制)与商务(本地,有时空限制)从不匹配变为匹配,使得电商从非本地发展复归本地化发展。得益于新型基础设施带来的便捷性,商品和服务依托位置数据大幅度提升流通速度,提高流通效率。例如,即时配送往往能实现半小时左右送货上门,让末端流通速度实现从天到分钟的升级迭代。与此同时,面向未来,随着配送机器人、自动配送车、无人机等智能设备技术趋于成熟、成本持续下降、路权逐步开放,新型基础设施的智能化趋势将进一步凸显,位置数据也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三、政策建议

近年来,本地生活市场从早期的O2O业务广泛、深度拓展,已经成为当前居民消费增长的新动能。本地生活市场的各类新业态新模式,如餐饮外卖、网络约车、到店服务等,都是基于位置数据才能形成的,这些业态的快速发展,也反映出了与位置相关的消费仍有较大潜力可释放。

同时,对比欧美等发达国家,我国在位置数据开发利用上也有较大潜力可挖。根据联合国统计局与Geospatial World编制的“地理空间知识基础设施准备指数”(GKI Readiness Index),我国总指数位居第12位,与美、英等国有一定差距;其中在基础数据指标上仅排在第25位,表明数据的开发利用是当前的主要短板。

我国位置数据的开发与利用,有基础、有潜力,从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参与国际竞争角度,建议:

一是促进位置数据的开放共享和开发利用。在不触及军事、政治敏感位置的前提下,允许市场主体获取更精准实时的位置数据,提高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完善负面清单,确定红线和底线,对不存在法律制度障碍的新业态、新模式,允许企业发挥创造力,鼓励应用创新。加快推进公共数据开放,充分挖掘数据对社会创新和创业的支撑作用。

二是支持企业参与位置数据相关的技术研发与应用。202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以下简称“数据二十条”),提出要完善数据要素市场体制机制,在实践中完善,在探索中发展。建议在“数据二十条”的制度体系内,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加快开发利用位置数据,争取在科技自立自强、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开辟新赛道、赋予新动能。鼓励企业参与制造位置服务相关的终端设备,参与研发高精度技术,参与提供新业务、新模式的位置数据服务,既鼓励技术创新,也鼓励模式创新。

三是适度超前建设本地生活市场相关基础设施。将前置仓、自动车、智能收货设备等纳入城市新型基础设施范畴,统筹规划布局,在选址、用地、财政补贴等方面支持企业投资布局。给予自动配送车通行等政策便利,为数字经济时代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完善城市应急体系打下数智化基础。

高宏 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每日必读

专题访谈

合作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