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密集出台未来产业相关的政策措施,未来产业核心技术不断突破、地方发展路径逐步清晰。展望2024年,我国未来产业的发展将保持向好向优的趋势,国家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将继续加大对未来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将针对细分领域制定更为具体和精准的政策,促进未来产业繁荣发展。
加快形成未来产业培育的创新模式
我国高度重视未来产业发展,2023年,国家有关部门加快出台促进未来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地方政府结合自身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开展自下而上的未来产业具体实践,力争打造成为全国未来产业发展高地。展望2024年,我国未来产业地方政策体系建设将进一步落地落实;关键领域技术创新将进一步提速;标准和知识产权体系建设、安全治理能力将进一步提升。
地方政策体系建设将进一步落地落实。2023年开启了我国未来产业培育的加速键,地方政府密集出台相关政策,纷纷加快布局未来产业。展望2024年,一是地方未来产业政策的覆盖广度将进一步扩大。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3年11月,北京、上海、江苏、浙江、江西等省市发布了30余个未来产业政策。2024年,一方面尚未出台未来产业政策文件的省级政府将加快谋划布局政策措施;另一方面已出台相关政策文件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将按照文件的要求结合自身情况加快出台操作层面未来产业政策文件。二是围绕量子信息、元宇宙、通用人工智能等重点未来产业细分领域,地方政府将在贯彻落实相关部门文件基础上,出台更细化的专项方案。
关键领域技术创新将进一步提速。2023年,国家层面聚焦未来产业关键技术、细分赛道,构筑产业竞争新优势,取得新成果。展望2024年,国家和地方将围绕未来产业重点赛道和方向,加快形成未来产业培育的创新模式。国家层面,一是强化揭榜挂帅任务的科学合理评估,及时发布未来产业创新任务揭榜挂帅(第一批)入围揭榜单位。二是将建立健全未来产业创新任务揭榜挂帅分批次、分领域协同推进机制,同步研究加快布局量子信息等前沿领域揭榜挂帅的相关工作,引导地方结合自身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推动特色领域先行先试、率先发展。地方层面,将围绕揭榜挂帅等任务,出台一系列配套激励政策,打造面向未来产业细分领域的政策组合拳,积极推动关键领域技术实现新的突破。
标准和知识产权体系建设、安全治理能力将进一步提升。2023年,在推动未来产业标准化与治理方面,我国在量子信息、元宇宙和生成式人工智能等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展望2024年,针对未来产业相关重点领域,统筹发展和安全已成共识。一方面,国家相关部门联合地方,将进一步加快政策安全治理工作。鼓励支持国内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参与未来产业国际标准制定,支持行业龙头企业牵头建立细分领域未来产业技术和产业联盟,推进国际标准化活动及标准研制,推广我国优势技术标准,提高我国在未来产业关键领域中的规则制定能力和知识产权保护能力。另一方面,企业积极推进行业标准制定,加快未来产业细分领域知识产权布局。针对未来产业基础共性、行业通用等标准规范,加快在重点领域成立行业标准组织、产业联盟,积极主导和参与重要标准制订。
产业发展面临三方面挑战
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我国未来产业发展还存在市场培育力度需进一步加大、部分前沿领域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产业发展存在不确定因素等问题。
市场培育力度需进一步加大。随着未来产业顶层设计不断优化,我国先进通信、量子信息、人工智能、卫星互联网等重点领域企业纷纷开展新一轮战略布局,但仍存在产业主体不强、竞争力不足等问题。腾讯研究院2023年7月发布的《数字化转型指数报告2023——构建未来产业竞争力》显示,在未来信息、未来能源、未来制造、未来空间和未来生物等领域中,从企业规模来看,大多数企业的人员规模都在200人以下,且以中小型创新创业企业为主,缺乏生态主导型领军企业。从投资次数分布情况来看,未来产业在初创阶段和风险投资早期的企业占比较高,占到获得融资且未上市企业的3/4以上,表明大量未来产业企业仍属于发展初期。数据显示,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天使轮、A轮及战略融资事件数量总和超过50%。此外,相关央企虽已开始布局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前沿领域,但仍处于技术论证和场景前期验证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和市场化规模,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
部分前沿领域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未来产业高度依赖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目前我国原始创新能力依然不足,科研成果到市场的产业化路径仍有待完善。一是科技研发投入比较低。我国部分企业对基础研究投入的贡献度低,仅占1%左右,企业对基础研究原创性的投入缺乏动力,对前沿技术的掌握能力仍有待提升。二是部分前沿领域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地方普遍反映,受场景拓展限制,前沿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较慢,例如在量子信息等领域,很多企业对其产业化前景预期不高,认为短期内难以实现经济效益。
产业发展存在不确定因素。受技术发展、资本创新、市场需求、政策环境等多方面影响,未来产业发展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一是我国未来产业培育仍面临统筹好“长期”和“短期”、“政府”和“市场”关系等挑战,资本市场“短平快”现象较为普遍,难以满足未来产业发展所需的长期投入。二是在未来产业的基础核心技术研发方面,现有科技金融机制仍然以政府补贴为主,产业私募基金、风险投资等市场主导的新型金融产品体系仍然缺乏,难以满足未来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多元化、市场多层次化、细分领域个性化的资金需求。
稳步提升市场创新主体培育能力
针对目前未来产业面临的问题,课题组提出持续优化产业发展环境、稳步提升市场创新主体培育能力、加快优化前沿技术转化路径、积极拓展国际合作的广度和深度的对策建议。
持续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强化部省联动,加强国家层面政策文件与地方政策文件的联动,构建适合未来产业发展的新型政策支撑体系,指导地方前瞻性开展未来产业规划布局。围绕量子信息、脑机接口等发展势头好、市场前景大、产业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前沿科技领域,适时出台专项产业发展规划、专项政策和技术路线图,明确重点发展细分领域的关键环节、关键技术和标志性产品,更好推动未来产业重点领域发展。
稳步提升市场创新主体培育能力。聚焦未来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加快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模式的研发创新。建立未来产业开拓型中小企业孵化机制,聚焦未来产业细分领域专业化和精细化发展,培育一批主营业务突出、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专精特新”小巨人、瞪羚、独角兽企业。鼓励各地通过赛事评选、项目征集等方式遴选有高成长潜力的初创团队和中小型企业。鼓励龙头企业建立开放式未来产业重点领域创新平台,主动开放创新资源、应用场景和技术需求,带动中小企业深度融入产业链和生态圈。
加快优化前沿技术转化路径。强化科技部门和产业部门的合作,以前沿技术能力供给引领重大需求和场景驱动,构建“技术研究—早期验证—产品孵化—场景应用—规模推广”的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加快构建未来产业应用场景常态化发布机制,适时发布未来产业重点场景建设清单,以“揭榜挂帅”方式评选未来产业典型应用场景或优秀案例,推动一批未来产业标志性产品加速落地。支持企业牵头科研院校搭建未来产业创新联合体,积极承担国家重大前沿科技攻关项目,开展以未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关键技术研究和应用示范,推进产学研一体化。
积极拓展国际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依托“一带一路”、RCEP区域一体化创新建设,与欧盟、亚太等地区国家合作建设科技创新联盟和科技创新基地,通过国家合作、区域合作、高校院所合作和企业合作等多种形式,持续优化国际创新合作模式,有效整合利用国际高端创新资源。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与国外顶尖科研机构合作,加快建立联合实验室、创新联校和前沿技术应用推进中心等载体。支持国内外未来产业重大技术领域开展大型展会、国际学术会议等活动,推动高层次人才、前沿技术等关键要素的交流合作。